发布时间:2024-11-28 04:42:29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社 北京12月1日电 题:为何怀念基辛格?
中新社 记者 聂芝芯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消息传开后,互联网上呈现出深深的缅怀之情。
一位美国老人去世,为何国际社会、大洋彼岸如此在意?
因为他与中国的交集与交情。
当地时间2015年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出席国会听证会时阐述了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 中新社 记者 张蔚然 摄
为中美建交开启大门,一生到访中国100余次,其咨询公司官网悼文11次提到China,是普通中国人熟知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亦被外界视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
百岁人生,生命的长度足以令世人叹服;百岁人生所见证的国际风云、展现的远见卓识,更铸就其生命的厚度。
人们怀念他,叹服于他的战略眼光:为世界和平进步、人类未来做高远筹划。
他一生致力于为国家、为中美、为世界探寻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和平偏好与秩序偏好深刻在他骨子里。正如他自己所评价,我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缓和东西方对抗关系;顺应国际大势和美国国内民众需要,完成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获诺贝尔和平奖;在中美对抗激烈的时刻,警示美国和中国在“防止灾难性的冲突”方面有着“最低限度的共同义务”,“新冷战”万不可取……这些,何尝不是一位战略家、外交家看透世事风云、认清国际现实之后保持的一份清醒。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在美国纽约举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向美前国务卿基辛格颁奖,表彰其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图为美国前财长盖特纳祝贺基辛格博士(右)获奖。 中新社 记者 廖攀 摄
近些年,历经百年风云的基辛格还十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担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将对人类生存、国际关系产生颠覆性影响。这些超前的、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思考,折射这位世纪老人思维方式的前瞻性,以及聚焦人类整体利益的大格局。
人们怀念他,感念于他的政治勇气:致力于当好中美关系的摆渡人。
基辛格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莫过于上世纪70年代突破对华认知偏见、以特使身份秘密访华,最终促成尼克松总统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卸任美国国务卿之后,基辛格发挥其在主流社会的影响力,继续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鼓与呼。
尤其在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这些年,基辛格从历史过往中汲取力量,始终坚信“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并结合中美现实需要、世界大格局框架给出超越偏见、加强理解、增进互信、管控分歧等忠告,再吁中美求同存异的价值。
时至今日,“旧金山愿景”擘画中美关系未来,这位“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的老人却辞别人世,为大国间交往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当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返回美国,尼克松乘车到专机边迎接的照片。资料图片
人们怀念他,受益于他的外交智慧:以理解为内核的“中国观”影响西方。
没人会质疑,他是一位“中国通”。基辛格曾说,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是我生命一部分”。
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特别会议—对话:基辛格博士”环节,基辛格出席并发言。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
上百次的“中国行”,被视为研究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必读书的中国问题专著《论中国》,言辞间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欣赏,都是不同截面的诠释。
他钦佩中国人民“坚忍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的中华文化”,还以国际象棋和中国围棋作比,来解释美中战略思维的差异。
在战略研究、历史分析和感性接触的基础上,基辛格形成了对中国与中国外交的独特看法和判断。他的这套“中国观”,以“理解中国”为内核,流露着对中国核心利益的理解,对中国外交风格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为西方社会认知中国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客观的视角。
中国人重情讲义,不会忘记老朋友、好朋友。世间已无基辛格,而世界需要更多“基辛格”。(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