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社区充电服务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25 18:40:01 来源: sp20241125

原标题:做好社区充电服务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内涵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82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5.5%。另一方面,我国同期已累计建成充电桩764.2万个,其中社区充电桩518.0万个,形成了可服务于超1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以社区场景充电为主,其他场景补电为辅的充电服务保障网络。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聚焦城市目的地(居住区、办公区等)、高速公路及沿线、乡镇农村等不同的充电需求场景,分类予以指导,是今后一个时期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行动指南。《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突破4000万辆,到2030年预计将超过1亿辆,这其中将有超过80%是私家乘用车。经过10余年的探索,我国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充电服务网络,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让用户实现回家充电的长期愿景,做好充电服务的社区化转型则是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内涵。

  从《意见》提出的重点建设区域来看,如何加快推进居住社区的充电桩建设,为居民用户提供便捷可靠的充电服务产品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而“统建统服”则是做好社区充电服务的关键一招。

  从社区充电模式发展趋势上看,“统建统服”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区内的公共充电服务。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电力容量不够又不具备太大改造空间的既有社区,应以社区公共充电服务为主。业主可委托专业的社区充电运营企业在社区内部根据车位数量和电力容量的实际情况,统一划设一定数量的充电专用车位,统一开展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社区内的公共充电服务应注意强化车位的充电专用化管理、充电设施的安全管理以及包括噪声影响在内的环境治理。

  二是社区内的自用充电桩建设安装和运维服务。针对新建的且电力容量有余量的社区,应该以自用充电桩建设和运维服务为主。业主可委托专业的社区充电运营企业统一对社区开展自用充电设施的中长期规划和建设,在社区内部根据用户需求,按照“愿建尽建”的原则,统一为用户配建自用充电桩并提供定期巡检和运维服务。同时,针对已有的自用充电桩要统一进行技术改造并纳入运营企业的统一管理范畴。

  从充电技术发展趋势上看,在“统建统服”模式下,专业的社区充电运营企业在社区充电设施的技术选型上,可以统一选用具备智能有序充电功能的小功率充电桩,通过统一运用峰谷电价等价格机制和智能电力调配控制技术,优化调整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功率与电网供电能力相匹配,实现削峰填谷和绿电消纳。智能有序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智能识别电网用电负荷,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自用充电桩的输出功率,从而让用户不必关心充电过程就能对约定的充电结果负责。此举既可让用户充到波谷时段相对便宜的电,降低用电成本,又可减轻供电负荷满载等压力。

  从行业发展方向上看,《意见》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等多项国家有关文件都把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作为重要方向。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大量推广应用,车辆装载的动力电池作为电能存储装置的属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良好的车网互动效果需要以一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为前提,所以社区充电场景具备其他场景下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充电设施作为车网互动的重要媒介则将在社区充电网、社区微电网和城市骨干电网之间架起电能互动的桥梁。例如,当楼宇供电不足时,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就可以优先通过充电设施向楼宇供电(V2B),从而实现“源网荷储”的就地平衡。当楼宇电力需求得以满足后,电动汽车又可以通过充电设施向城市电网的其他电力需求方供电(V2G)。反之,当电网负荷偏低时,电动汽车又可以通过充电设施存储电网过剩的发电量,避免造成弃电等浪费情况。所以,通过V2G技术以及政策和价格机制的引导,电网将有机会影响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从而决定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时间,同时更好地应对用电高峰造成的冲击,缓解电网压力。

  私家车是未来交通电动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领域,截至目前,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新车销售市场渗透率已超过25%,居住社区的充电需求日益凸显。《意见》提出的“统建统服”模式,既可以通过社区充电桩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破解老旧社区的充电难题,又可以通过社区充电桩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借助车网互动技术降低电网负荷和促进电力消纳。现阶段,已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出台了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服”的政策细则,行业也已涌现出蔚蓝快充等专注并持续深耕社区充电服务的专业化运营企业。在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建桩的机遇窗口期,有关企业应进一步结合相关金融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社区充电服务产品。从而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瓶颈、推动构建社区充电网、社区微电网和城市骨干电网三网融合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以满足到“十四五”末期近4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刘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