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6:27:09 来源: sp20241122
执行保障任务。
进行实装操作。
组织现地授课。
一道完美轨迹背后,是许许多多官兵的付出
明晃晃的灯光聚焦在身上,申家超有一丝紧张。2月6日,作为火箭军某部2023年度的“砺剑尖兵”,在颁奖现场接过奖杯的那一瞬间,申家超脑海中快速闪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
那一年,刚上初中的申家超路过一个修表铺时,发现修表师傅正是他的远房亲戚。于是,好奇且爱钻研的他,跟这位亲戚学起了修表。
许多年过去,校准时间这件事,申家超做得游刃有余。只不过,以前在分秒之间调校的他,没有接触过“时频”这个概念。如今,作为某计量部队的一名检定员,他操作的机器,能够测算的时间精度达到了小数点后许多位。
也是在那一年,一天放学回家,申家超看到电视新闻里,满是油井燃烧的画面,熊熊火光仿佛映红了他的脸。那场万里之外的战争,开启了导弹武器大规模运用于现代战争的先河。
那是申家超第一次见识到导弹这种武器的威力,这件事也让他萌生了从军的念头。30多年后的今天,申家超已成为火箭军某部的一名一级军士长。
然而,漫长的军旅生涯里,申家超只亲眼见证过一次导弹发射。申家超所在的某计量部队,很多人的工作是与一个个砝码、一个个量块打交道。
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我国古代统一度量衡,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计量活动。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导弹发射涉及数以万计的数据,任何一点细微误差,都有可能导致弹道轨迹偏离,产生严重后果。从起点到落点,一道完美轨迹背后,是许许多多官兵的付出。
这其中,计量兵的战位,决定了精准的基础——时频精准,才能做到多发导弹同时点火;想要打得准,瞄准系统里的量值必须准确;实现最佳打击效果,有赖于引爆高度测算无误。
“我们的任务是消灭‘毫厘之差’。”检定员宋彦峤这样理解他的战位。
实验桌上,摆着大大小小、不同长度的金属长方体——量块。用精度更高的量块与一把尺子相比,就能够知道这把尺子的刻度是否精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检定其他待检装置和设备,只不过方法更加复杂。
去年刚成为检定员的宋彦峤,被分配到计量岗位。最开始的时候,他很难直观地感受到,眼前这些长长短短的量块,和导弹发射究竟有什么关系。直到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开始跟着“师傅”杨海云学习检定某设备。
导弹瞄准与方位和角度有关,某待检设备正是测量它们的工具。为了“擦亮导弹的眼睛”,进行计量时,检定员必须长时间全神贯注。
实验室里,杨海云把沉重的设备搬到场地中央放好后,开始依次调试。每测一个点,需要将同一套复杂的流程重复操作多遍,而该设备的检定,总共要测的点有数十个。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在站立和走动中进行的。表格上,写满了杨海云亲手记录的原始数据,他还要对此进行计算和处理。
常常,杨海云进入实验室,再出来已是几个小时之后了。检定过程中是不允许间断的,一旦出错,就要从头再来。他们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不仅是对脑力和体力的考验,更需要极度耐心和细致。
擦了擦额角的汗,杨海云终于完成了一台设备的检定。2003年,已经考上研究生的杨海云决定入伍。在计量这个岗位上,他一直默默耕耘着。
这些年,不仅在实验室里忙碌,杨海云也经常带队到练兵一线开展计量工作。
“通常,我们完成设备检定后就会离开……”听到杨海云这样说,宋彦峤难免有些失落。但是,他现在心里最迫切的事,就是快速提升自己的检定本领。
宋彦峤希望,他能早日有机会执行保障任务,看看经过自己双手检定的设备,是如何被装配到发射车上,从而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走好自己的这一步,做好当下的这一秒
“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导弹成功发射的背后,是无数人在自己的战位上接力奋斗。
长度、时间、重量、温度、电磁波……这些概念,解释和构建着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作为高精尖科技产物的导弹更是如此,从保证打击精度的时频仪器,到一线号手紧固螺栓的扭矩扳手,方方面面,都在计量专业包含的范畴里。
一声清脆的“咔”声响起,扭矩扳手卸力,这意味着操作人员用劲到位,需要紧固的螺栓已经拧好。
“别看扭矩扳手操作简单,如果其量值不精准,导致拧得过紧或过松,都会直接影响各部段分离的稳定性。”检定员刘珊珊解释道。
拧紧不同的螺栓,需要不同的力量。胜任一个岗位,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压力。在计量部队,工作看似很简单,把砝码放到秤上这样一个动作,就完成了一次检定;工作也可以很有挑战性,比如检定某设备,一级军士长申家超用了2天时间才完成。枯燥、重复和精神高度紧张,能够承受多少压力,取决于自己心中设定的那个“标准值”。
申家超目前主要负责的,是无线电和时频方面的计量。几年前,从维修保障岗位刚调整过来时,看着实验室里那些高端精密的仪器,他心里没底。但是,“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是申家超从当兵起就告诉自己的话。
从最基础的符号和单词开始“啃”起,捧着说明书和字典,申家超埋头苦学。他享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只是认识了仪器上的一个按钮。从只会照着顺序机械地操作,到理解其专业原理,申家超在点滴成长中感受着真实的喜悦。
申家超和战友们常常集体长跑。有些刚入伍的新兵会因3公里而发愁,申家超能体会到这样的心情。“但是,当你跑过几十公里,就发现3公里不算什么了。”他说。
检定设备和跑步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体会过后才发现,其中也有共通之处。
按照规定,部队的设备需要每隔一个周期就完成一次计量,每一个类型的设备又数量庞大,申家超和战友们的工作,往往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操作流程。跑步也一样,从起步到结束,几乎是同一个动作的重复。
然而,重复并不意味着不变。
在向前奔跑的时候,看着跑道上标记的数字不断累加,申家超内心感到越来越轻松。从2天到几个小时,每检定一台设备,申家超的操作就会更熟练一些。“只要做了就会有收获,每一次都可以比之前更好。”他说。
“精益求精”是计量人的追求。在计量的体系里,申家超他们只是其中的一环。如同火箭军部队体系作战时,计量官兵的战位,只是众多平凡岗位中的那一个。他们能做的,就是走好自己的这一步,做好当下的这一秒,立足岗位不断超越。
去年12月30日,他在跑步时,专门跑了12.3千米。日进一步,终至千里。2024年,申家超有新的期待。
签下名字那一刻,能感受到一种使命的重量
贾进林从事计量工作已有好些年,每年外出执行保障任务的次数不是小数目。尽管她的脚步已遍布大江南北,到访过许多火箭军一线部队。然而,她还没有真正观看过导弹发射。
平常,贾进林工作的环境和机房差不多。她主要负责电磁学专业的计量,检定时需要关闭实验室大门,控温控湿。设备启动后,嘈杂的“嗡嗡声”一直充斥在耳边,在封闭空间里尤为明显,她必须时刻保持心神稳定,冷静地处理大量数据。
“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计量人员这个群体,但其实,每一次发射都能找到我们存在的痕迹。”贾进林说。
具备检定员上岗资格后,第一次在检定合格的标签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贾进林的手有些抖。
这个标签会被贴在被检设备上送回部队。因此,每一台发射车里,在搭载着的各种各样设备的表面,都能够找到检定员们的名字。
“签下名字那一刻,能感受到一种使命的重量。”虽然没能亲眼见证导弹发射,但一想到自己的签名会跟着发射车进入阵地,贾进林仿佛也看到了导弹在天空中划下的壮丽轨迹。
以我无名,成就大国长剑威名。为了肩头的神圣使命,贾进林身边的战友们,同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10年前,范蕾走上计量相关岗位。这些年,她到过黄沙漫天的戈壁、上过空气稀薄的高原,克服过风雨、经历过风沙……经常,在封闭的空间里检定设备时,长时间保持专注,会让她有呼吸不畅的感觉。但每一次,她和战友都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上千种设备的检定工作。
尽管习惯了和数据打交道,但生活中的范蕾仍保留着不少感性。在一次外场保障归来后,她整理衣服时掏出了一片无意中带回来的树叶。此后的每次外场任务,她会留心收集一片当地的树叶。一片片叶子,就像是她亲手写下的一个个标签,见证着她做过的事、走过的路。
她的脚步,走过枝叶横生的山间。有几次,在去往部队的途中,范蕾看到路边结着山核桃。她听人说,山核桃树爱长在陡坡和石头缝里,周围的环境往往都很艰苦。
她和每一个脚踏实地、默然前行的人共鸣。在某次读书分享会上,范蕾对战友分享的一本书印象很深,书名是《我在北京送快递》。一名普通的快递员,处在北京这样大城市的神经末梢,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在整个城市的运转中提供一个齿轮的动力。“我们也一样,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得明亮动人。”范蕾说。
2019年,申家超作为火箭军官兵代表,在现场观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导弹发射车列阵而来。观众席上的申家超激动万分,不禁热泪盈眶。
“想到发射车上很可能会有我的名字,我检定过的这台车正在被全国人民检阅,内心感到格外自豪。”当时的感受,申家超仍记忆犹新。
同一时刻,范蕾也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当某型导弹发射车在屏幕里出现时,她立刻拿起手机,将自己的笑容和发射车框进了同一个自拍画面。
照片里,有她的青春,也有她的热爱和骄傲。(卫雨檬 吴懿)
(责编:陈羽、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