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06:52:43 来源: sp20241101
视频拍摄、剪辑:张智超
绣着羊角花和格桑花的服装、无痕内衣、熊猫布偶……通过东西协作,一件件出自汉、藏、羌各族绣娘之手的商品漂洋过海,飞出大山,远销海外。
50岁的石小花就是其中一位绣娘。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的刺绣女工。
“原来一点手艺都没有,现在有了就很高兴。自己吃啥穿啥有了经济来源,有了自信与硬气。来到这里上班,我就觉得日子越来越好!”石小花在这里工作了整整6年。患有轻微腿部残疾的她此前找工作处处碰壁,只能在家里照顾孩子。
“我们屋头4个人,原来就我老公一个人挣钱,四个人吃。”石小花说。而现在,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她的“家庭地位都跟着提升咯”。
2018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支持下,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成立。起初,工坊只是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作为工坊负责人,从小跟着家中长辈学习羌族刺绣的杨梅从周边村镇招募巧手的妇女,和当地政府的技术专家一起手把手教学。
“我们来一个培训一个,然后让工人带工人、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就像星星之火,很快大家都能熟练工作。”杨梅说。
六年过去,致富工坊目前共有50余名工人,其中近30人选择“滚动就业”——将物料拿回家中,在家里完成加工。
张鹏就是工坊所在的七道沟村的村民,手脚都不便利的他一个月便学会了为衣服钉针。“原来没有这个厂之前我们就到处去打工,有了这个厂之后就提高了收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咯。”
“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都互相帮助,每天高高兴兴的。”石小花说。当遇到那些重体力活儿的时候,不用她吆喝,其他工人就会主动来帮忙。
6年时间里,石小花从学徒成为专家,甚至还当起了老师。每周五、周六,她都会坐公交车去汶川特殊教育学校,为那里的学生上3个小时刺绣课。特校里有一些聋哑学生,但石小花也能和他们进行基础的交流。
“他们的手势我也懂一些,因为我们这里有几个娃娃也是聋哑人。”其中一位聋哑人工人东大川和石小花一样,是工坊里的“刺绣担当”,二人共同管理工坊里的设备。尽管不能言语,东大川也会亲自为新学徒做示范或者手把手教学。必要时,石小花会在一旁做“翻译”,替东大川讲解制衣要领。
目前,汶川县共建成来料加工致富工坊37个,辐射带动茂县、理县、马尔康市、壤塘县等地,促进阿坝州30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2200元/月。
如今,石小花的孩子已经长大,都在外打工。她憧憬着,也许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们也能像那些衣服,走出大山,飞向世界各地。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
(责编:徐祥丽、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