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6:50:55 来源: sp20250101
与会嘉宾在故宫博物院与专家们交流。 主办方供图
本报电 (记者郑娜)日前,京师全球暑期学堂首届“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阈下的汉字·汉语·汉学与社会发展”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波兰、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嘉宾应邀参加并深入交流,其中包括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系主任索嘉威等知名汉学家和教育专家。
此次研修班由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主办,为该校“京师暑期学堂”的重点项目,纳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点项目。
研修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对话,围绕汉字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民俗文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议题深入探讨。
研修班以语言互通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展现汉字汉语的独特魅力,并从多个视角共话文明交流互鉴,共促世界文明交流。在“汉字汉语与中华文明”对谈中,白乐桑提出中文教学的“字”和“词”二元论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阐释了“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的理论与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谈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讲述了中国非遗保护助力全面脱贫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色音探讨了人类学文化整体观视野下的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北京大学文学系主任杜晓勤则对AI“太炎”促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进步表示期待。
研修班将汉字汉语汉学研究与促进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凸显了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与文明互鉴的理念。在“多语能力与多语教学”对谈中,安道尔大学校长米盖尔·尼克拉乌·维拉教授表示,现代技术推动多语化、国际化,进而促进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汉字学发展与前瞻”对谈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齐元涛梳理了西方汉字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其在类型学及语言学方法上的贡献,索嘉威分享了四角号码查字法在俄罗斯促进汉语学习研究的成功实例。
在“民俗文化发展”对谈中,与会学者探讨了中国文化多样性与共享性、象征性与模式性、伦理性与日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特征,还比较了中国和爱尔兰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中民俗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分享会上,德国莱比锡孔子学院执行院长田亚明表达了对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期待。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教授雷林科谈了翻译《金瓶梅》和《魔侠传》等作品的挑战与策略,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罗玉兰博士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俄语译介史,韩国又松大学教授崔宇锡分享了韩国李白研究会的现状与成果。
此外,与会者还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和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发展实验室等。参与活动的外国专家表示,通过这些经历,他们不仅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艺术及其承载的大国工匠精神,更感受到中国人民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品质。
以“高山流水”古筝演奏开篇,中国功夫九节鞭、太极表演,还有各国联唱和李白、普希金等经典作品朗诵等节目穿插其间。在“人生何处不相逢”的合唱中,研修班正式闭幕。与会学者表示,研修班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视角,深入探讨了汉字汉语汉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平台,还是推动跨学科国际合作发展的契机。返程后,外国专家们还发来了原创诗作《赠京师》表达情谊悠长。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