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两会观察:重视古建修复匠人保护 传承发扬工匠技术

发布时间:2024-11-25 10:59:33 来源: sp20241125

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贺天平。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 太原1月25日电 题:山西省两会观察:重视古建修复匠人保护 传承发扬工匠技术

   中新网 记者 杨静 杨杰英 李庭耀

  山西是文物大省,据“三普”调查,山西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占总量的90%以上,其中古建筑2万余处。长期以来,这部分文物由于关注度不够、投入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约有80%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保存状况堪忧,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保护。

  1月25日,在山西省两会期间,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贺天平,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古建筑保护与技艺传承研究所所长曹瑞东,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王飞关注古建修缮匠人,建议重视古建修复匠人的保护。

  2022年底,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全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重大险情及时排除;到2033年底,需要保护修缮的古建筑类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率达到100%。

  贺天平表示,面对严峻的修缮任务,山西省的古建修缮匠人数量、质量都在退化,表现出年龄偏大、手艺失传、数量减少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一代的匠人逐渐离开工作岗位或退休,但新一代对繁重体力劳动相对抵触,因此许多宝贵的技艺和经验可能会失传。”贺天平说。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中等水平以上匠人约450人,其中木匠约130人,瓦匠150余人,铁匠人数甚至为个位数。工匠人年龄大多在45岁到70岁之间,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数量庞大的低等级古建筑修复问题,可能造成严重供需矛盾。

  贺天平表示,传统匠人的缺失,会导致古建筑修缮缺少人才,修缮工作难以推进,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让工匠技术得以传承和发扬,需要完善市场机制下的闭环制度。

  经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长期调研,提出建议:支持文创产品市场化机制,鼓励匠人创作。建议在游客集中地段建立山西省匠人文创中心,优选全省优秀匠人的文创产品进行免费陈设,出售的所得归匠人所得,促进匠人开发更好的作品。鼓励优秀匠人申请自有品牌,打造百年传承。

  与景区联动,共同宣传山西旅游。同时,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统匠人手工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匠人可通过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技术,吸引更多人对传统匠人手工艺的关注和支持。

  民进山西大学基层委员会建议,公费培养基层古建修缮人才。学习借鉴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经验做法,由省级文旅部门拨出专款,委托省属专科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面向生活贫困的家庭,公费培养古建修缮学生。此外,在教师选择上,要招聘具有真正实战经验的工匠进行教学。(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