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

发布时间:2025-01-10 13:16:04 来源: sp20250110

原标题: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

  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经过多年开发利用,黑土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现象,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对此,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并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目前,已形成法律法规统领、规划引领、制度管控、项目赋能、补贴激励等环环相扣的保护机制与政策体系,黑土地保护力度持续提升,取得较好的实效。一些地方的土壤有机质、土壤耕层厚度、耕地质量等级、产量都有所提高。然而,黑土地退化趋势依然存在,还未得到彻底有效遏制。因此,要从提高执行力、加强项目管理、提升补贴效果等方面发力,协同推进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人防”加“技防”,提高执行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黑土地的特殊管控、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加强监督执法、严格落实保护责任等方面加强保护,严格黑土地用途管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通过黑土地保护利用“田长制”、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等创新方式,将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落实到人头、部门、地块。针对黑土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以及“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等问题,需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监管和执法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做到对这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筑牢黑土地保护“防火墙”。

  加强项目管理,发挥集成效应。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但依然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等项目的空间重合度不高等问题,从而降低了项目绩效,影响了黑土地保护总体效果。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黑土地保护“一张图”,同步开展、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及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灌排工程整体体系,实现沟坡同治、山水林田路渠沟一体化提升。通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不同项目之间的衔接配套,使不同项目互相支撑、互为配套,以发挥项目赋能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集成效应。还要注意在同一项目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配套,如项目验收后及时移交管护,确保工程能长久发挥保护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的功效。

  精准补贴,推广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在政产学研高效协同下,一些地方探索出一批适配区域资源禀赋的工程与生物、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不过,只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纳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的动力与能力,才能形成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而通过发放补贴资金等支持政策,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当前有关政策对于黑土地保护的效果较为有限。比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黑土地保护效果关联度较低。基于此,应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补贴标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补贴体系,优化保护效果,发挥财政资金在黑土地保护层面的最大效益,切实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积极性。(作者:郭珍)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