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秸”尽所能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发布时间:2024-11-25 10:59:36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济南7月15日电 (王采怡)麦收季节悄然落幕,山东的田野已褪去金色“浪潮”,回归宁静与翠绿。曾经轰鸣的打捆机已停歇,但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仍在进行。这些小麦秸秆被送往饲料厂、发电厂、板材厂等地,进行全方位回收利用,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等待回收利用的秸秆。东明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槐花峪生态园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厚厚的秸秆下,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菇香。

  “不要小瞧这些秸秆,它既能保湿,又能遮阴,是适宜菌菇生长的‘摇篮’。种植赤松茸一亩地大约需要4吨至5吨的秸秆,既降低了赤松茸的培养成本,还实现了废物利用。”莱芜区茶业口镇槐花峪生态园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培养出的赤松茸产量高、口感好,一亩地可以生产7000斤左右,一举多得。

  德州市禹城市张庄镇围绕湖羊产业,承接上游饲草供给环节,在当地建立青储饲料加工基地。2023年,张庄镇周奎禹党建联合体免费为6个行政村的民众收割秸秆4000亩,打包生产“面包牧草”5000吨,为企业节省饲草运输成本3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郯城县农作物秸秆产量85万吨,秸秆资源丰富。该县推进秸秆“五料化”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

  在济宁市邹城市,秸秆实现全方位利用。“我们合作社有8台秸秆捡拾打捆机,一天能捡拾700亩到800亩地的秸秆。”邹城市衍燕农机合作社社员齐高桂介绍说,该合作社把秸秆按照高、中、低3个档次进行销售,精品秸秆通过揉丝机打碎到3厘米左右销售给养殖企业,中等秸秆卖给食用菌企业或造纸企业,最次的秸秆堆料送到发电厂。“平均下来,一吨秸秆能卖400多元。”

  除了被加工成饲料、肥料、生物质燃料,在山东,小麦秸秆还能化身特色民俗工艺品,为乡村文化“代言”。

村民学习编织麦秸提兜。庆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捏、一捻、一提,指尖娴熟地翻转,不一会儿,一件精美的麦秸提兜便做好了。仲夏时节,德州市庆云县严务乡黄邱新村的一家草柳编手工艺品工厂里弥漫着麦秸香气,金黄色的麦秸在仓储间整齐码放,范淑云正在教学员编织技艺。

  范淑云是该公司的负责人,在外地学到手工艺品编织技艺后,她回乡创办了手工艺品企业,利用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编织手工艺品。截至目前,范淑云已举办技术培训班80多场次,带动400多名留守妇女学习。

  而在临沂市沂水县的一家公司里,这些小麦秸秆另有妙用。该公司专门生产各种样式的墙体喷绘材料,将稻壳掺入土色乳胶漆搅拌均匀,在农村水泥墙上进行喷绘,把冰冷的水泥墙变成了温暖的土泥墙。“这种稻壳喷漆材料现在非常受欢迎,既实现了稻壳有效利用,又扮靓了乡村环境,增加了怀旧感和对古老乡村的记忆。”该公司负责人王克利说。

  在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温寨村小麦种植户张文增看来,现在小麦秸秆实行二次回收利用,不仅能消灭病虫害,保护环境,有利于耕种,还能带来额外收入。

  此外,菏泽市生态环境局东明县分局还加强了对秸秆焚烧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还为小麦秸秆回收利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菏泽市生态环境局东明县分局法制宣传科负责人李东起表示。(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