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8:45:14 来源: sp20241109
“长期以来,我都在努力为澳中友谊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当年在演讲中多次提到我,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意义非同寻常,我一直记忆犹新。”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克林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时,专门介绍了马克林,“半个世纪来,马克林教授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马克林至今仍然心潮澎湃:“习近平主席在他的演讲中提到我,让我深感荣幸。演讲当天,我有机会用中文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简短交谈。我祝贺他的演讲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再一次对我进行了肯定。我随后和一位北京的朋友通了电话,表达激动之情。那是一段愉快而令人骄傲的回忆。”
耄耋之年的马克林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上世纪60年代初,马克林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中国历史,毕业后获得了来华执教的机会。1964年8月,25岁的马克林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马克林的妻子爱丽丝怀孕了。他们在北京出生的儿子斯蒂芬,就是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斯蒂芬长大后,带着家人回到中国,继续在北外任教,延续着父亲的中国情缘。
马克林通过访华进行教学或考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进步。他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当时的北京还没有地铁和环路,汽车很少,到处是自行车。如今的北京,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种种变化令人欣喜。”马克林还孜孜不倦著书立说,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
“我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马克林表示,自己多次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任教。“很多中国同事在教学和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很自豪能参与其中,也与许多中国同事和师生成为好朋友。”马克林很重视收集来自各方的反馈,认为这能够改进自己的课程。
马克林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习俗非常感兴趣,长期在中国各地开展田野研究。“在走访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位于贵州东部的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上世纪90年代,马克林去参观时,凯里还比较落后。2018年4月,马克林再一次探访凯里苗寨时,发现这里已经成为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特色的旅游城市,但依旧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在青海的一个小村庄,马克林曾经研究传统的藏族舞蹈,并与当地村民互动。“当地不少藏族人告诉我,中国政府对保护与传承藏族文化给予了充分支持。”
在长期走访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林写出了《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等著作。2014年9月,马克林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15年8月,马克林获得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表示:“这些荣誉鼓励我做更多的事情,不断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友好关系。”
马克林表示,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不断推进就是生动体现,有利于深化亚欧大陆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成果已经显现,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带动了共建国家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中国摆脱了百年前贫弱的面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习近平主席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繁荣。”马克林表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中国正在用自身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新机遇,为世界繁荣进步作出贡献。中国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5日 0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