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4:01:55 来源: sp20241115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黄盛)今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交易两周年。两年来,北交所围绕“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市场定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关键制度创新为突破,持续完善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生态,发挥市场特色,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
北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29家,总市值超28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81%,民营企业占比88%。此外,2023年前三季度,近9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27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五成;六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其中16家公司增幅超五成,17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北交所开市两年来逐步成熟,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基础制度“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企业、制度、文化和生态等要素不断集聚,改革建设初见成效,未来还将加打造股、债、基等“全产品”协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打造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体系
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实现破题,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制度平稳推出,畅通了区域性股权市场优质企业到新三板的便捷通道,优化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的机制安排……开市两年来,北交所逐步完善了全链条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体系,与沪深交易所的科创板、创业板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引导着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聚焦。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田轩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北交所定位于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为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更为多元的融资渠道,企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更好地得到了满足,逐渐发展成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标准化融资平台。北交所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准入条件更为宽松,与科创板、创业板保持一定差异,且审核效率较高,首次发行比例更加灵活,为企业股份一次性被稀释减轻了压力,转板机制实践较为成功,成为转板示范。 随着北交所转板细则的落地,与科创板、创业板等转板上市通道打通,并开展新三板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对接,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突出了精准、普惠的特点。比如,适配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和中小市值股票特点,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施做市交易和融资融券机制,设置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两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470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亿元左右,体现了普惠金融理念。北交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八成以上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帮助企业“快速融、解急需,按需融、办大事”。
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
北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总数达617万户;109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主动披露三季报;二级市场表现有所改善,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近三成;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市场机构普遍加大展业力度,多家北交所龙头公司获基金持仓金额超亿元。
不断扩容的背后是北交所自开市以来,频频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形成了一个各主体积极参与、各要素均衡发展、各方面协调联动、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发挥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
据北交所介绍,北交所以政府债券为突破口,实现了债券市场起步,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实现常态化发行。今年10月20日,北交所以参与承接企业债业务为契机推出信用债产品,搭建了债券市场基础功能与业务框架。截至2023年11月14日,北交所累计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4.25万亿元,助力政府债券扩投资、促消费、稳就业等功能发挥;已受理14个公司债券(含企业债券)项目,计划发行金额287亿元。
此外,北交所还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从投资端、交易端、企业端、中介端、产品端等各方面推出了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
截至2023年11月14日,已经落地了优化“挂牌满十二个月”执行标准、简化挂牌公司申报上市的辅导备案要求、取消发行底价要求、支持科创板投资者直接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允许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扩大做市商队伍、优化做市交易制度安排、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修订《转板指引》、提高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北交所业务专项加分、优化新三板分层标准、落地公示审核制度、推出信用债等14项改革举措。
田轩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的“1+N+X”政策体系框架中,北交所成为转板的枢纽与核心,在坚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底层逻辑下,北交所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了多元渠道,促进多板块上市资源有效流动,为处于多个不同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服务。在此基础上,北交所与其他市场改革齐头并进,并加强与其他市场板块的协同效应,充分释放市场价值发现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 推进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迈向更规范、更高效、更成熟的新发展阶段。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活跃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4日,在22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五成;8家公司被评选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4.46%,是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19项有效发明专利,是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水平的2.24倍。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按照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把质量第一、质量优先的理念贯穿到发行审核、持续监管全链条各环节;着力引进一批创新成色足、成长性强、投资者认可的优质标的,加快推出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制度。
上述负责人也认为,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是市场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北交所建设过程中,将努力加强投融资两端的统筹,进一步加强投资端建设,积极推进公募、私募及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更多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市场建设;进一步研究优化北交所发行定价及配套制度安排,健全对发行人、大股东、承销商等有关主体的约束机制,促进一二级市场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循环;进一步丰富北交所指数体系,引导基金公司加大北交所基金产品供给,加快形成股、债、基等“全产品”协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田轩建议,聚焦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进一步丰富北交所发行条件,提高北交所发行端的包容性,加速高质量创新型企业的上市节奏,尽快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根据不同的投资品种,设置不同等级要求的投资者门槛,从资产规模及投资经验等角度对投资者进行区分,进而对投资者进行结构性优化,持续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场;在此基础上,建议研究推出北交所主题的创新性投资产品,促进北交所对外开放;同时,加强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充分发挥做市交易积极作用,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