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4:20:13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社 北京12月24日电 题:台青北京种莓记
作者 徐雪莹 陈建新 张杨彬
从北京市区驱车到“田Bula草莓园”大约一个钟头,其主人是来自台湾台北市的青年余岱霖。在城市长大,她却自小憧憬陶渊明诗中描述“浪莽林野娱”的田园生活。“城市与农村交界的地方,会让我很安心。”近日,余岱霖受访时告诉 中新社 记者。
这家草莓园位于北京海淀郊区,靠近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园子主体由红砖砌成,向阳面覆有半透明温室薄膜,冬日自停车道边拾级而下,脚下枯叶窸窣作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首次来大陆游历,余岱霖便被北京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此后,她在这里成家立业,如今在一家央企工作。
身为“草莓控”,也为让家人尝到健康美味的新鲜草莓,这名斜杠青年在工作之余开辟了一块园地,以儿子的小名“田Bula”命名。园内,连排嫩叶绿影葱茏,不时可见三两颗圆溜溜的小红果斜缀一旁。洁白的草莓花上,有蜜蜂驻留采蜜。
“初茬的草莓,量不大,由于生长缓慢,积累的香气格外足。过完农历年,便是草莓果型、香气、口感、产量最棒的时间点。”余岱霖介绍说。
图为余岱霖在“田Bula草莓园”中为草莓劈叶。 徐雪莹 摄6年前,她才开始接触草莓种植户,学习技术,参与草莓博览会、展销会,向两岸农业专家取经。种植尝试始于在北京昌平开办草莓园,后辗转至海淀。通过网络预售、集市推广、企业团建等渠道,她培育的“酵素”草莓渐获“精品”标签,“红颜”“隋珠”“白雪公主”等品类都获热销。
秘诀在于两把“钥匙”——北方大棚技术和台湾酵素实践。
“刚开始想学台湾技术,但北京低温干燥,台湾高温湿热,没办法完全套用。”余岱霖说。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北京,位于草莓黄金种植带北纬40度附近,昼夜温差显著利于生长时节的糖分积累。“大陆的种植技术非常高端,草莓可以长得很漂亮。”她在北京、山东等地学温室大棚技术。如今,其大棚由电力操控,依据光照、温度调节开合,内部悬有温度湿度监测器,可通过手机APP智能监测调控。
图为“田Bula草莓园”棚内全景。 徐雪莹 摄草莓香气浓郁、口感软糯,另一个秘诀藏在园中一个不起眼的塑料桶内。余岱霖常提的“酵素”静置其中。
以动物、植物、菌类为原料,选择性添加辅料并经微生物发酵,可制得酵素产品。人们常见的豆豉、泡菜、豆腐乳等便属于发酵类食品。
一层似轻纱又似蛛网的白膜,覆于桶内液体表面。用棍子搅弄两下,白膜破开,袭来一阵近似米酿的香气。
“台湾的肥料包含酵素培养,这些改善有机质(的经验)是值得学习的。”余岱霖说。
初步了解酵素制作方法后,她尝试将糖、水按比例调配,并添加贝壳、猕猴桃、菠萝等各类物质进行实验。发酵半年至一年,灌溉于种植土壤,草莓的口感、味道、香气确有提升。
图为“田Bula草莓园”中生长的草莓。 徐雪莹 摄同街坊邻里串门聊天,余岱霖认识了附近不少农户,还有从陕西、河南来的务工者。朋友们制作莜面会分享给她,也邀请她去家里一块吃饭。余岱霖帮助他们销售各类农产,譬如夏天的玉米,秋天的南瓜,冬天的萝卜。
“我认识了几个很不错的外地打工者,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人住得很远,但我这边有活,不管多辛苦,他们都过来这边帮忙,这一点我特别感动。”她告诉记者。
现阶段,余岱霖已推出草莓果酱和私人定制草莓蛋糕。未来,她想结合自己所学西点烘焙工艺,做出更多草莓制品。
鲜果丰收忙碌摘取,好友来访支摊吃串,夏夜降临屋顶观星……听余岱霖说起这些,在冬日里也能感受园子内外鲜活流淌的四季。(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