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0:02:50 来源: sp20241125
2023年12月25日的《人民日报》第18版,在版面头条位置刊发消息并配发两张照片:一张是一位身穿灰色运动服的埃及导游手举纸板,热情洋溢地向中国游客进行讲解,每位中国游客都听得仔细认真;另一张是他在家中辅导就读于开罗大学中文系的侄女学习中文,两人沉浸其中,专心致志。
这位埃及导游名叫阿巴斯·赛义德,这已是他第二次登上《人民日报》。他与《人民日报》之间的缘分开始于11年前的夏天。当时,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了设在法国、马耳他、贝宁、德国、毛里求斯、埃及的中国文化中心。2012年6月8日的《人民日报》第19版左上角的一张照片,由时任人民日报社政文部副主任温红彦拍摄,生动呈现了发生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小屋”的一幕:
一位埃及青年正认真向围在身边的学生们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他身穿白色衬衫,系着条纹领带,学生们仰起头,专心致志地聆听讲解。这位埃及青年便是时年28岁的阿巴斯。作为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助理,他经常在这里向埃及学生和民众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和京剧脸谱,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景名胜,并带领孩子们做手工,灯笼、风筝和写对联往往是他们最喜爱的内容。在当年埃及的动荡时局下,中国文化中心照常对外开放,各种活动有序开展。首届大使杯“魅力埃及,多彩中国”摄影大赛作品展就吸引了上百名开罗市民前往参观。
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国小屋”,时任主任助理阿巴斯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十二生肖。温红彦摄
11年后,谈及当年的故事,阿巴斯依然心潮澎湃,他拿出手机对记者说:“我一直在手机里珍藏着这张珍贵的报纸版面,会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还会向我的朋友、同事、家人以及中国游客展示展示——我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和骄傲!”
令阿巴斯更加惊喜的是,11年后他第二次上了《人民日报》。这一次,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因为他通过导游这一工作“链接”埃中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提起这些年的经历,阿巴斯动情地说:“我的人生因共建‘一带一路’而精彩。”
阿巴斯向中国游客介绍当地景点。黄培昭摄
求学:“我想好了,就学中文!”
这是从埃及南部城市卢克索返回首都开罗的飞机。作为导游,39岁的阿巴斯经常穿梭于埃及的不同城市和地区。最近这段时间,阿巴斯格外忙碌:擅长中文又热情真诚的他接待了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团组,虽然累但心里充盈着稳稳的安定感和满满的自豪感。
在穿梭往来的诸多城市中,卢克索,对阿巴斯有着别样意义。那里镌刻着他人生的华彩乐章,见证着他梦想之花的绚烂绽放。
2002年的一天,在哥哥的陪伴下,刚刚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的阿巴斯去学校查看成绩。路上,哥哥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埃及博物馆来了两位中国游客。哥哥刚挂电话,阿巴斯就迫不及待地问:“是有人从中国来埃及旅游吗?我想学中文,给中国人当导游。”
哥哥是一名外语导游,少年时代的阿巴斯经常听哥哥和家里人说起工作上的趣事见闻,每到这时,小阿巴斯的心就好像插上一对翅膀——面对这个广大的世界,阿巴斯尤其对中国充满向往。要知道,那个时候埃及的中国游客还很少。父母和哥哥都认为他如果选择中文专业做导游,“毕业即失业”。于是,哥哥瞥了他一眼说:“中文太难学了,你还是学别的语言吧!我会辅导你功课,还会帮你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其实不用哥哥提醒,阿巴斯早就“领教”过中文的深奥。“一开始,我看中文的‘一’就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我就想这门语言太有趣了,完全不像大家说的那么难嘛!然而,到了‘四’‘五’的时候,就傻眼了……”为此,还是高中生的阿巴斯特意跑到埃及著名的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一探汉字究竟,“我走进大学图书馆,随便拿起一本中文书。我忘不了第一次翻看中文书的感受:神秘莫测的汉字密密麻麻,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但就是感到十分亲切。同时,我也有点犹豫,要不要以后学中文,还是换一门相对容易的语言?当我把这本书放回原位时,我默默对自己说:我太喜欢这个神秘古老的语言了,不要放弃。”
阿巴斯向记者展示中国友人赠送的书法作品。黄培昭摄
阿巴斯学习中文的坚定,不仅来自对这门语言的喜爱。他喜欢中国,更如同一种缘分,仿佛与生俱来。阿巴斯家中没有深谙中国文化的长辈,家里的中国氛围也不浓郁,但他打小就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一本关于东方智慧的幼儿读物,令阿巴斯在孩提时便对中国充满向往。阿巴斯说,上小学后,老师讲过驼铃声声、商旅熙攘的丝绸之路,讲过遥远美丽的东方古国,讲过充满智慧的孔子和儒家思想,令阿巴斯心中对中国的好奇与神往愈发强烈,“对中国的情感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我的最爱。”
阿巴斯向记者介绍中国文化相关书籍。黄培昭摄
多年后,18岁的阿巴斯站在分数榜前,看到自己的分数:94分——这个响当当的高分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大学的任意语言专业。兄弟俩高兴地击掌相庆,虽然哥哥有些反对,希望他能够学一门在当时应用范围更广的语言,但阿巴斯依然笃定地说:“我想好了,就学中文!”他对记者回忆说,除了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向往,他也想向家人证明,只要自己肯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像那句中国俗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阿巴斯通过努力如愿考入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为学好中文,他甚至一度不说母语阿拉伯语,只说中文,同时锻炼自己用中文来思考,果然进步很明显。“我就像得了一种‘病’,中文是唯一的解药。可以说,我先爱上了中文,不知不觉爱上了中国文化,最后由衷地爱上了中国。”
阿巴斯正在读书。黄培昭摄
圆梦:“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和自豪”
阿巴斯说,自己有三个人生梦想:第一个梦想是学中文,第二个梦想是当导游,第三则是当好埃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他说:“第一个梦想跟天赋能力有关,第二个梦想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自身定位有关,第三个梦想则是希望为两个国家间的友谊发展做些事情,让更多埃及人了解中国文化。”
稳扎稳打地走在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上,阿巴斯距离梦想越来越近。2006年,22岁的阿巴斯完成学业,前往西奈旅游学院深造。2009年毕业后,他正式担任专业中文导游。
在大学二年级时,阿巴斯就开始接待中国游客。“那时中国游客虽然不太多,但中文导游还是紧缺,每当春节期间有中国团组来埃及,我就做随团导游,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练习中文。最重要的是,导游工作让我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朋友,我对中国的向往不再是空中楼阁。”也是在这一年,阿巴斯开始到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参加各类活动,“文化中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犹如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扇窗,让一缕阳光照进心里”。
阿巴斯向中国游客介绍当地景点。黄培昭摄
怎样才算一名优秀的导游?在阿巴斯看来,不仅要熟悉本国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特点,还要学会观察、懂得交流,了解游客性格和喜好,谦和友善、乐于助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文导游?阿巴斯认为,关键在于理解中国文化。只有深入感受并理解中国文化,才能以中国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埃及。例如,在阿巴斯看来,卢克索和西安都拥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卢克索历史上曾称底比斯,意为“百门之城”,即有一百个城门,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古希腊诗人荷马亦用“屋宇豪华、珍宝无数”来形容卢克索,堪称埃及古文明的汇聚之地。直到今天,卢克索仍有“埃及露天博物馆”的美誉。阿巴斯说,中国的西安也同样伟大。西安有兵马俑、秦始皇陵和大雁塔,人们今天漫步城中,无意间触碰到的一块石头,捧起的一抔黄土,都积淀、蕴含了数千年的沧桑故事。“这与埃及卢克索古城何其相似,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2010年,阿巴斯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担任中心主任助理,一干就是3年。“这份工作让我和更多人分享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中国春节庙会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埃及人开始亲近中国文化,爱上这个古老又崭新的国家。能够为埃中友谊之桥添砖加瓦,我感到非常幸福。”
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阿巴斯曾经做了一场题为《孔子与中国智慧》的讲座。阿巴斯以一个埃及人的视角,用埃及人熟悉的表达方式,讲述孔子生平故事及其思想。面对台下年轻的脸庞,他着重讲解了“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点,以来自中国的古老智慧激励当代年轻人努力学习。昔日扬起稚嫩脸庞听老师讲孔子的小阿巴斯,如今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授课人。
阿巴斯正在读书。黄培昭摄
向埃及同胞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阿巴斯也接待了一位位来自中国的客人。2012年,他为中国导演张艺谋担任翻译;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赴埃及出席新苏伊士运河竣工典礼时,也是阿巴斯参与陪同。
最令阿巴斯难忘的记忆,发生在2016年初的卢克索。当年1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21日,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22日,习近平主席在卢克索参观古埃及文明遗址,埃及文物部部长达马提陪同参观并作讲解。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些遗迹是古埃及文明的集中体现,为我们研究古埃及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情况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中国和埃及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大文明要加强交流互鉴。
阿巴斯是当时接待团队的一员。“见到习近平主席前,我就对‘中国梦’印象深刻。虽然远在埃及,我依然能理解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重要,老百姓乐于为梦想拼搏、为未来奋斗。”阿巴斯眼里满含笑意,联系到自己从最初坚持学习中文,到成功当上导游,进而见到中国领导人的经历,他感慨地说:“既然梦是会实现的,为什么不把梦做得大一些呢?这是我一生的荣耀和自豪。”
链接:“我愿尽绵薄之力,加强埃中之间的链接”
“习近平主席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如果形同陌路,我们还能谈什么?如果相互心存芥蒂,我们还能做什么?”最近,阿巴斯正在研究一个中文词:链接。“同为文明古国,埃及和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友好交往,这是历史上的‘链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当代的‘链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光彩。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在近期动荡的国际环境下,相信人们会更加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和内涵。”
阿巴斯的微信朋友圈。
在阿巴斯看来,“链接”还体现在埃及文化和中国文化有许多共通点。“比如,我们都热爱和平,但如果受到欺辱决不屈服。比如,中国人尊崇‘三省吾身’,埃及文化里有两个字‘回头’,意思是每天都要回头看看这一天自己所做的事,反思一下。我每天都会这样做,会安静地审视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受益匪浅。这样的相通相融之处还有很多,我们在一些理念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上是有共鸣的。”
在当代社会,“链接”更直接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2030愿景”的深度对接上。作为导游,阿巴斯对祖国各地的发展变化尤其关注,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我圆梦,更惠及我的祖国。中国帮我们建设新行政首都的中央商务区,那里的标志塔被称作‘非洲第一高楼’,令我们非常自豪;去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的埃及斋月十日城轻轨铁路是我们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采用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很多埃及人和我一样,正切身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 他说,如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没有来到埃及,这一切将难以实现。
阿巴斯的微信朋友圈。
今年,阿巴斯哥哥的女儿考上开罗大学中文系。不久前,这位大一新生用中文给阿巴斯打电话,让他高兴极了:在一度反对他学中文的家庭里,已有年轻一代“接棒”中文学习。此前,哥哥询问他让孩子念什么专业时,阿巴斯毫不犹豫地说:“中文。”看到阿巴斯如今的幸福生活,哥哥对这个建议深表认同,因为“在埃及,学中文不仅可以让我们逐渐深入到遥远的、伟大的中国文明中,还有光明的就业前景。”
阿巴斯的侄女(左)正在学习。黄培昭摄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阿巴斯说,“中国”和“中国文化”是关键词。 2007年,在学习中文4年后,阿巴斯第一次来到中国,与一位阿拉伯商人一起做外贸生意,在福建厦门生活了3个月时间。 中国如同他的第二故乡,厦门的青秀山水和质朴民风更令他难以忘怀。 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又两次来华经商,目睹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今天中国民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追求更令阿巴斯深受触动,他说: “中国不但发展了本国经济,也帮助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
为让更多埃及人了解自己深爱的中国,近20年来,阿巴斯不知疲倦,反复将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曾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开办“中国小屋”,向埃及学校的学生介绍中国的生肖知识、观看中国城市的照片、制作中国风筝;他经常在埃及国内举行的展览会和图书馆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每次主题各不相同;他还专程前往埃及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大学开办讲座,讲述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和今天发展变化的故事;他曾于中国春节期间在埃及举办中国庙会,邀请埃及当地人参加,策划举办“大家都来说中文”活动,专门帮助埃及一些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提高口语水平……
由衷热爱埃及和中国两大古老文化的阿巴斯,正在筹备创建一个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埃文化与经济交融的公司。他真诚地说:“我愿尽绵薄之力,加强埃中之间的链接,为埃中友谊之桥添砖加瓦,让两国距离拉得更近,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紧!”
阿巴斯的微信朋友圈。
“你就是像一棵树,根很稳定,树叶在天上。”这是阿巴斯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也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写照。那深入泥土的遒劲的“根”,是他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不断深入学习,是不断发展的中埃友谊,是不断走深走实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那姿态昂扬、伸向天空的轻盈的“叶”,是他由“小我”走向“大我”稳步实现的梦想,是他对更美好明天的热切期待。
穿越云层,飞机开始降落,开罗就要到了。等待阿巴斯的,是纷至沓来的中国游客,是新的逐梦圆梦的旅程……
对阿巴斯的采访断断续续,持续了两个半月之久,主要原因是他实在太忙。自今年年初至今,阿巴斯平均每个月要接待两到三个来自中国的各类团组,每个团组停留埃及的时间少则一个星期,多则20天。
“我不是在风风火火地接团过程中,就是在紧锣密鼓地为接团做准备。”阿巴斯的忙碌如阳光下的一滴水,折射出两国关系“换挡提速”,映衬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埃及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在今天的埃及,学习中文已蔚然成风,娴熟掌握中文者不再是凤毛麟角。中埃两国的务实合作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市场对中文人才求贤若渴。2022年9月,埃及中学中文教育试点项目启动,标志着中文教学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在埃及持续升温,充分印证中埃相知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埃合作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