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逐绿前行:牡蛎“移民搬迁” 鱼儿重获“回家路”

发布时间:2024-12-27 11:30:24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钦州9月9日电(黄令妍)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到如今宏大的建设实景,截至8月29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约386.7亿元。以“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这条世界级运河致力打造绿色工程,以最优生态保护,构建工程与自然融合共生典范。

图为平陆运河施工现场。平陆运河集团供图

  牡蛎“移民搬迁”

  平陆运河始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运河钦州段长度约114.5公里,三大枢纽以及出海口都在钦州市界内。

  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钦州大蚝,学名近江牡蛎。远眺茅尾海,十里蚝排蔚为壮观。运河建设如何减少对海洋生态影响,保障当地大蚝资源延续?

  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何俊辉介绍,开工前,项目对施工红线内以及红线两侧50米范围内蚝排、蚝桩组织迁移,减少施工对周边大蚝的污染,并积极与当地蚝农对接沟通,优化管线布设方案,使排泥管线避开蚝区。

  “我们还给茅尾海航道经过处的牡蛎天然种质资源来了个‘移民搬迁’,采集近江牡蛎亲本总量20771个,暂养在龙门大桥附近海域,通过精心管养,保持牡蛎亲本成活率达90%以上。”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总工何晓文说,此外,项目正在办理牡蛎生态修复用海事宜,将在另一块海域实施牡蛎生态资源修复工程,通过营造近江牡蛎栖息地、投放牡蛎礁、增殖放流等方式,有效推进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牡蛎资源恢复,使平陆运河建设对牡蛎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

  鱼类重获“回家路”

  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一项不寻常的工程悄然打造:为鱼类搭建一条中断65年的“回家路”。

  何俊辉介绍,1959年,为解决茅尾海海水倒灌、无法饮用的问题,当地修建了青年水闸,在拦截海水的同时,也导致花鳗鲡等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的路径。为了答好“生态卷”,青年枢纽船闸设计贯彻绿色、节约的理念,专门设置鱼道,为鱼类搭建“回家之路”。

  “这是供浦绒鳌蟹、鳗鲡等的专用鱼道。”中交四航局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部总工刘飞介绍,在深入了解当地鱼类生活习性后,为满足流域内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他们建设了总长480米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相结合的鱼道工程。

  “鱼道进口设在电站的尾水处,利用流速吸引鱼群。不久后,鱼道将进行使用测试。”刘飞告诉记者,未来透过观测站水下玻璃窗,将可看到鳗鲡、河鲈、浦绒鳌蟹等沿着这条鱼道,洄游到65年前它们的“祖辈”栖居的地方……

  为了保护沿线动物,在马道枢纽上游,亦设置有越岭段专用动物通道和金塘村大桥兼用动物通道,通过绿化引导,模拟动物生活环境,方便当地的松鼠、野猪、豹猫等野生动物在两岸间迁徙。

图为平陆运河施工现场。平陆运河集团供图

  “海洋卫士”移植补种

  平陆运河途经全国第二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从青年枢纽沿钦江顺流而下,百米见宽的江面上机械轰鸣。远处入海口,大型绞吸船“天骅号”的绞刀潜入海中,飞速运转,绞碎的泥沙碎岩经排泥管,由泥泵输送到1200米以外的临时消纳场。与工地的热火朝天形成对比的是,江边延绵数百米的红树林静静生长,并未受到过多“惊扰”。

  红树林有“海洋卫士”的美誉,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何俊辉介绍,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项目在红树林外围设置防污帘阻挡悬浮物,对施工区域毗邻的红树林进行原地防护。同时,项目开展红树林就近移植和异地恢复施工,共移植红树9572株、种植红树27.5万株。

  项目成立了红树林保护专班,每天实地巡护,定期组织无人机航拍,密切关注红树林环境变化,并对红树林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红树林根茎叶上的污垢。同时,配合钦州市林业局开展红树林虫害防治,共同守护好这一生态系统。(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