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5:46:42 来源: sp20241109
在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一个世界级科创湾区正加速成长。
近日,上海发布并实施《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打造科技创新“核爆点”,力争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建成世界级“科创湾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后,如何开创新局面?
“0”的距离
“大零号湾”,既有创新创业从零开始之意,也意味着园区校区零距离。
对标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大零号湾”集聚了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两所“985”高校和众多科研院所,“最强大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想要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问题,除了创新浓度,产业生态也必不可少。
在“大零号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隔壁邻居可能今天是客户、明天是供应商。不同产业要素交叉耦合,推动形成产业发展的闭环效应和集群优势。
目前,“大零号湾”累计汇聚硬科技企业4000余家,其中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3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家。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刘士林对三里河表示,“大零号湾”明确“科技功能区策源区”的定位,不仅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和“兵力”,也可以避免和其他创新园区的同质化竞争,有望打造出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真正高峰和高地。
“1”个目标
2023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前列。关于上海有这么一句话:中国只有这座城市,既能造飞机,又能造汽车、火箭和大型邮轮。
正如其“魔都”的称号,上海拥有着前沿的、年轻的“魔力”。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上海背靠长江水,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向太平洋,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2023年,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上海已搭建起国际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正在向“强功能”发力奋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如今的上海,为开放国际合作交流提供沃野,用科技创新土壤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加速迭代科技创新步伐,最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全面引领上海快速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的前景
从上海到全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在发生。科技上的溢出效应与产业间的辐射效应,正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刘士林认为,坚持长期主义,形成有利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集聚的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是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得以深耕融合、控制交流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大零号湾”和上海发展之于全国的启示和借鉴。
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产业向“新”转型更加明显。
“从零开始,创造无限”——如同“大零号湾”这条标语,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里河”工作室)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