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立足生态禀赋办好西部高教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发布时间:2024-11-28 03:07:13 来源: sp20241128

  青海 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生态禀赋办好西部高教

  特约通讯员 莫青

  8月中旬,高考生小韩收到了青海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打开,立体式的校门缓缓竖立,设计别致,仪式感拉满。今年是该校首次招生,也是时隔66年青海再次建成本科高校并实现招生。这也是青海探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通过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举全省之力扩资源、立足产业办专业等一系列举措,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今年,青海高等教育再传好消息: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投入建设,2024年5月,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顺利获批,填补了青海理工类本科学校的空白,全面打通了全省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何为?青海将高校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发展要义。数据显示,超过70%的高校毕业生留在青海工作,用青春和热血建设青海,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初见成效。

  举全省之力实施的“一号工程”

  从两所大学筹建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项回应全省人民群众关切的民生工程,也是举全省之力实施的“一号工程”。

  青海省委、省政府几任班子接续推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领导挂帅成立筹建组建工作领导小组,近百次调研督导工作进展。省级层面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支持学校发展的若干措施,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平台打造、科研立项等方面对两所学校倾斜支持。教育部与青海协同发力,将支持两所大学建设纳入部省战略合作协议,将学校列为“银龄计划”支持单位,统筹调配两校首年招生计划和开设专业,帮助学校筹建组建加速达标。

  不仅如此,青海各有关部门大胆探索、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为学校核增专项编制,动态调整内设岗位和职称比例。实行学校建设“交钥匙”工程,容缺办理资格证照,提前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库。立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学位点培育单位。属地政府提前配套建设市政周边服务设施。在全省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省级筹措30多亿元,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2.47亿元,专项支持学校建设。特别是针对青海本土高层次人才少、引进难的现实困境,青海省在“昆仑英才·高端创新人才”行动计划中设立青海理工学院专项,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逐一安排人才公寓,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引进人才待遇,快速提升师资整体水平。

  在教育部的直接推动下,建立由南京大学牵头,联合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苏州大学“组团式”支援帮扶青海理工学院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牵头,联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组团式”支援帮扶青海职业技术大学的工作机制。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分别为两校选派校长,派出12名专家教授担任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与此同时,组织省内外高校20名“银龄教师”和24名博士教师开展支教支研。

  特别是在青海理工学院筹建过程中,青海开创性建立了省内高校孵化机制,联合开展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依托省内高校兜底招录专任教师并选派管理人员调入学校任职,校校合作开展教研互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等,积极构建了“孵化、代育、合作”新模式,推动学校用最短时间补短板、提弱项、练内功、强内涵。

  打造富有特色的高校“大思政课”

  秋季开学在即,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生燕正在准备开学第一堂思政课,主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青海实践”。为何要给学生上这样一堂课?李生燕介绍,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是青海最鲜明的底色,特殊的省情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要特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尤为明显。

  青海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生态价值不可估量,“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如何把鲜活的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的生动素材,让每一堂思政课都具有吸引力?青海的思政课教师不断挖掘内涵,用身边事激发广大师生的真挚情感,让青海师生共同参与到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这一堂思政课,让我对青海的省情和战略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全程都是振奋的,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我也倍感骄傲,能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建设青海,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万万名大学生携手共进,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我们年轻一代,要感恩党,感恩祖国,在广阔的大舞台上实现人生理想。”一堂思政课后,一名大二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青海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主线,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发展行动,在全国率先实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推普行动,高规格召开全省思政课座谈会,启动青海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开展思政课集中宣讲。师生自创自编自演的话剧《永怀之歌》《守望可可西里》广泛展演。一系列举措培育打造了“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系列思政品牌。

  在服务产业发展中贡献教育力量

  青海省教育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深化毕业生就业服务中,青海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保障了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超过70%的毕业生留在青海工作。这一比例与每年招生计划中50%多的省内生源招生比例形成鲜明对比,青海高校呈现出“人才培养顺差”,毕业生把青海作为优先择业选项,高校的人才“蓄水池”效应明显。

  青海高校立足产业,提升科技贡献力。围绕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重点,加强技术攻关,在服务产业发展中贡献教育力量。

  青海大学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基地、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青海民族大学南山校区、青海理工学院整体新建、三所高职改迁建等一大批项目逐年建成投用,全省高校基础设施和生均办学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深化对口支援,持续巩固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牵头的“组团式”支援帮扶机制,援受双方通过项目化合作载体,共同努力提升青海高校育人水平。

  青海以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印发实施《深化新时代青海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若干措施》《青海省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构建服务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投入建设,青海高校博士点从1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从35个增加到100个,生态学两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从8.1%提高到3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2%,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

  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高原科学的比较优势,聚力建设生态环保、天文观测、高原医学、盐湖化工、高原种质资源、绿色算力、大气科学等领域的创新科研平台。高校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累计获批实施各类科研项目5900多项。特别是在教育部支持下,全省高标准建设青海高等研究院,着力解决盐湖化工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

  青海高校以发挥实际价值为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高校培养选育的油菜、马铃薯、蚕豆、枸杞、蕨麻等新品种,帮助农牧民增收约230亿元;藏羊牦牛、冷水鱼高效养殖等11项技术已经成为青海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累计新增产值27亿元;借助青海高校研发的新技术,木里矿区植被盖度恢复到90%,青藏高原黑土滩(山)草原植被盖度从46.7%提高到58%,高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字里的青海教育

  95.15%

  2023年,青海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8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15%,分别比2018年提高3.4、0.4、7.1个百分点,基础教育已实现全面普及

  97.8%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公益性、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公办园比例达到81.4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3.0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8%

  89.9亿元

  “十四五”以来,统筹安排基础教育学校建设资金89.9亿元,实施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其中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余所,累计新增学位3.5万个

  11900套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9.49亿元,支持459所边远地区的乡村牧区学校11900套周转宿舍建设,建设教师周转宿舍面积41.6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基层教师的生活工作需要

  15.6万人次

  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5.6万人次,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义务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9.81%,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0.79万人

  全省现有高等学校15所(其中普通高校13所),比2012年增加6所,增长66.67%;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79万人,比2012年增长6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95%,迈入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1.62年提高至12.89年

  12.06万人

  2018—2023年,青海省职业教育学生规模从10.4万人增加至12.06万人,增长16%。建成13所中高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骨干学校、1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146个奖项

  数据来源:青海省教育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