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发布时间:2024-12-28 02:52:11 来源: sp20241228

  【理响中国·谱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篇章】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近期,国际上又出现了一波“唱衰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认为“中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见顶”等。对此,我们需要全面客观辩证认识。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确实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会衰退。相反,中国经济正在回升向好,发展前景光明,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舆论场曾经出现过几次“唱衰中国经济”的高潮。现在来看,其论调都是错误的。

  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国际上,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内经济正处在治理整顿的调整期,加之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制裁”的影响,1989年和1990年我国经济增速只有4.2%和3.9%。在此背景下,国际上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言论甚嚣尘上。而事实是,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199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五年增速分别为9.3%、14.2%、13.9%、13.0%、11%。

  又如,1997—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上,1997年2月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在国内,我国商品供求格局从长期短缺为主变为总体上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物价低位运行,经济增速下降。在此背景下,一些外国经济学家再次抛出“中国经济崩溃论”。而事实是,针对当时内需不足、外需下滑、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党中央果断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金融体制、住房制度、财税制度等改革,积极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不仅顶住了金融危机冲击,阻止了经济增速的下滑,还在2000年后进入了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周期。2001—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3%、9.1%、10%、10.1%和11.4%,五年平均增长9.8%。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001—2005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6%,外资大幅增长有力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再如,2007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2006年的12.7%、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8年的9.7%。在此背景下,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会衰退。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会崩溃吗?》(Will China break?),认为当时中国过度依赖出口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会受到冲击,同时房地产泡沫破裂将进一步导致经济崩溃。而事实是,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2006—2010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并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再比如,2010年后,随着我国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前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四降一升”态势。在此背景下,国际上再次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将面临增长停滞甚至经济危机。而事实是,针对当时形势,党中央及时作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三去一降一补”和“破、立、降”等措施,促使经济企稳回升,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得到国际国内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

  “唱衰论”者存在认识误区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

  一是简单用西方理论来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西方经济理论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更不能被简单复制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大型经济体。不能断定只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经济衰退等现象。历史经验多次证明,西方经济理论不能被神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结合本国国情而简单地生搬硬套,并没有取得经济发展成功,甚至适得其反,一些国家还长期陷入经济停滞和政治动荡。而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二是过分夸大短期、局部问题,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看经济形势要从发展看运行,既要看短期,又要看长期;既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不能用过去的经验简单套用到中国,更不能用“显微镜”“近视镜”看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事实上,现在回头去看,许多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没有当时想象得那么大。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上升时期。因此,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在遭遇冲击后,短期调整在所难免,但之后总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认识研究不够充分,有的存在主观偏见或狭隘私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分析研究中国经济需要把经济规律与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相结合。但一些“唱衰论”者对中国经济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甚至有的学者很少来中国。例如,克鲁格曼曾在2015年发表声明称,“我不是中国专家,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听别人说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唱衰论”者是为了博眼球、挣流量,甚至有个别人是利用“唱衰中国”而在资本市场上获利。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第一,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稳固,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积累起庞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巨大,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比如,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每年按10%更新计算,市场规模就超过3000万辆。从住房需求来看,尽管居民住房“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但尚未完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已完成城市化,但其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比仍在3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25%左右。从科技创新来看,尽管一些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遏制围堵力度,推动“脱钩”“断链”,但难以阻挡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事实上,从历史经验来看,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一些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反而会加速我国自主创新步伐。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3.08万亿元,同比增加10.1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等新赛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人力资源、资本形成、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综合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尽管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要看到,相较于人口规模,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2023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8.65亿人,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从投资看,2023年我国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投资潜力较大。此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和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网络,综合交通网、发电装机、电网、5G网络等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建成了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测算,在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4.5%左右,“十六五”时期为4.0%左右;在乐观情形下,“十五五”“十六五”时期分别可达4.8%和4.3%,能够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广阔。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突破发展时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向纵深推进,为我国发挥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总有一些国家抓住机遇,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需求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历史性迈进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5亿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业将较快发展。三是城市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距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10多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潜力较大,2023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7.7%,还有近3亿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未实现市民化。据经合组织相关研究,若这部分人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此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等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没有改变。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中成长、在砥砺中前行,风高浪急的外部压力,必将激发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只要我们发挥自身优势,正视困难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必将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中华民族必将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王昌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