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海”变身“绿树洲”“空天地一体”网守护长白山 怎么做到的?

发布时间:2024-11-15 05:24:31 来源: sp20241115

  四川是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其中,黄河流域范围涉及阿坝州的若尔盖县等5个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阿坝州通过生态湿地修复、草原沙化治理等方式,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在黄河上游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植”此青绿 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这段时间,正值若尔盖花湖最美的季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高原湿地风光。在这里,人们随时可能跟渔鸥、灰雁等鸟类偶遇。而在之前,眼前的美景一度面临湿地萎缩、草原沙化、畜牧超载等问题,湿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何让萎缩的湿地“长”回来?

  当地持续通过建设生态拦水坝,采用“碎石冲击桩+格宾石笼+复植草皮+生态溢流”等技术,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又能够提升湿地的蓄水能力。到目前,若尔盖县先后新建小型拦水坝5座、微型拦水坝300多座,一定程度恢复了若尔盖湿地的生态功能。

  若尔盖县副县长 杨勇:在修复和保护上下功夫,完成了湿地修复11万亩、湿地封禁40万亩,我们若尔盖县的生态本底不断地向好,草原盖度达到了85%以上,湿地的蓄水量增加了150万立方米以上。

  而在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的防沙治沙点,当地采取了“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施肥”的模式,对流动沙地开展系统治理。

  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 杨永娇:旁边的这个高山柳,还有这些沙棘、这些树,这些草,都是我们在治理过程中种下去的。像之前,它们就是流动沙地,沙可以直接一捏就出来。植被覆盖度,由之前的不足10%,到现在的60%及以上。

  与此同时,当地加强了沙化治理区的后期管护,引导牧民群众参与生态资源管护,让“草原放牧人”变成“生态守护人”。经过科学系统治理,十多年来,红原县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近4万亩。

  而放眼整个阿坝州,当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前已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96万平方公里,精准划分60个环境管控单元,累计建成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741公里,草原湿地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阿坝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三郎俄玛:接下来,推进生态治理项目“若尔盖山水工程”建设,形成“工程治理+生态保护+景观打造”融合一体的生态治理经验,聚焦区域性、流域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草畜”三平衡。

  科学治沙 荒漠变“绿洲”

  筑牢黄河上游绿色屏障,治沙是关键一环。从若尔盖沿着黄河继续前行,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是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同时也是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沙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通过科学治沙、生态治沙等方式,昔日沙尘漫天的“黄沙海”,蝶变为今日欣欣向荣的“绿树洲”。

  这几天,在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的木格滩沙漠,专家正对今年4月份种植的1.5万亩植被进行成效调查。专家组通过抽样调查、卫星定位等方式,对项目区新栽苗木的成活率、当年生长量、栽植密度等数据,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将为下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推广高原地区沙漠综合防治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贵南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林业工程师 窦启福:在技术上采取的是深栽造林技术,从近三天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成活率在85%以上,符合作业设计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做好管控工作和补植补栽工作。

  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沙患较为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342万亩,其中沙漠面积1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4.2%,漫天黄沙曾一度威胁到生态和电力生产安全。而水沙关系协调,作为黄河生态治理的核心与关键,一直是困扰当地的“心头病”。今年62岁的多杰加,是贵南县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巡护站的站长,他每天巡护的这片如今长满绿树的地方,曾经是他的家。

  贵南县黄沙头沙漠公园巡护站站长 多杰加:以前,沙子最严重的时候,都到西久公路上来了,有时候路会被沙子掩埋,三四天都通不了。我们的草场都被沙子埋了,拉加村的97户、完秀村的230户全都搬走了。最开始的时候,围树苗用的沙障都是石头,需要用牦牛驮过来,有些地方还需要人背过去,条件特别艰苦。

  近年来,持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促进了森林草原休养生息。贵南县还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在全力消化当地苗木的基础上,吸纳当地用工人数要占到总用工人数的80%以上。

  贵南县茫拉乡克周村村民 才郭麻:我是克周村的,每年种树,一天能挣到150元。今年,在过马营种了一个多月的树,到这边也将近20天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这么多钱,对我的生活也非常有帮助。

  当地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途径,不断创新防沙治沙模式,随着治沙效果的长效保持和土壤条件的持续改善,草原的退化沙化现象得以改善。

  贵南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林业工程师 余庭龙:通过近几年的科研调查发现,沙漠中气候条件较差,蒸发量较大,导致一些青杨和乌柳出现了退化情况。我们与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八十亩的实验性针叶树种的补栽工作,主要采用的树种是樟子松、云杉,实验已进行了四年,从目前的生长来看,成活率较高。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全县的防沙治沙成效区进行大规模种植。

  到目前,当地已累计投资超过17.5亿元,治理沙漠化面积221万亩,贵南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2.6%,提高到19.24%,草原植被盖度由52.82%提升到65.82%。在黄沙头以及木格滩周边,筑起300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

  “人防”向“技防”转变 生态保护工作更高效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生态稳定向好。而在我国最早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的巡护举措也实现了“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森林管护、生态保护工作,更加高效有力。

  杨刚和殷明鹤,从事保护工作都已有近20个年头,他们说,“铁脚板”“活地图”,是老一辈巡山人守护大山的真实写照,但当时,往往人力投入大,效率却不高,也存在人员安全隐患。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巡护员 殷明鹤:有些森林的“死角” 我们巡护不到,保护区内,分林型、林向,每个地区有什么物种、植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单靠我们脑子记很难。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扑火队组长 杨刚:现在各个入山点都有监控,比方说人往里一进,这边大监控就能看见,我们就可以奔那个坐标点去,进去搜索,很精准。

  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数据管理指挥中心,分布在长白山区域的3300多个红外镜头,每天会把实时拍摄到的视频汇聚到这里,形成对长白山日常管护和监控的数据支撑。为了配合保护区开展的打击非法捕猎、非法采摘、违规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数据中心持续提升设备数量和质量,如今已经形成“空天地一体”数字化监测网络。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负责人 张荣杰:在空中我们有卫星遥感的服务,无人机日常对保护区进行巡查,地面的高点我们还有瞭望台,上面建设有“森林眼”等一些设备,道路和森林的边界,还有700兆赫相机和道路监控。

  依托“空天地一体”数据监测网络,长白山管委会结合辖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类型等因素,规划布设了57条样线和5个样点,形成重点区域全覆盖、其他区域有效兼顾的监测网络。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办公室检疫员 张辉:幼虫会上树取食,取食爬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监测,一天能有多少幼虫。

  与此同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各类野外自动虫情监测设备,和检测、防治、化验设施设备,也全面提升了保护区的防控能力和水平。近期,巡护人员正在针对落叶松毛虫,定期跟踪样本,并形成数据,进而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等高效手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头道保护站巡护员 殷明鹤:针对我们的巡护工作,也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说病虫害、疫源疫病,不像以前趋向于保护和防火,现在我们覆盖面更广,更关心我们保护区森林的健康状况和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负责人 张荣杰:长白山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保留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它还是整个东北亚的生态屏障。保护好长白山的一草一木,保护好长白山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吉林省以及其他地区的自然状况的可持续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