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兴华:授业传道“为兴华”

发布时间:2024-11-02 06:42:36 来源: sp20241102

原标题:【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①】卫兴华:授业传道“为兴华”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①】

开栏的话

教师,多么温暖而明亮的字眼!他们,一肩挑着学生的未来,一肩挑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古往今来,人们不吝用最美的意象来形容心中良师:成长途中的燃灯者,人生路上的筑梦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群芳苑中最辛勤的园丁……

“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对师者的理想形象有了全面精准、意蕴深远的表达,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在我国1800多万名专任教师中,有这样一批教育家:“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的语文教改推动者于漪,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卫兴华,一生秉持“教育乃我之事业,科学乃我之生命”的法学教育家高铭暄……他们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堪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时代孕育了这样的教育家,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四十个教师节。本报推出专栏《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讲述老一辈教育名师德高身正、倾心育人的故事,以期更好地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智慧涌流。

“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树根深叶茂,祝人民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卫兴华等3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奖章,这是党和国家给予教育工作者的至高荣誉,但95岁高龄的卫兴华因病无法到场,他这样表达了内心的希冀,语气断续却诚恳坚定。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领受“人民教育家”及“最美奋斗者”荣誉2个多月后,一生情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卫兴华,溘然长逝。

生命的火光熄灭,但他播撒在后学心中的那团火,愈燃愈烈!

这团火,鲜红炽热,映亮了一颗“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赤子之心。

1925年,卫兴华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时,老师给卫老取名‘显贵’,希望他一生荣华富贵。从小目睹日军暴行的他,在读中学时决意改名‘兴华’,立志振兴中华。”卫兴华的博士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召鹏回忆,“1943年,他考入进山中学,在校长、地下党员赵宗复的影响下,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开始了对真理的毕生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卫兴华先后在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求学,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从此,他一边精研学问,一边躬耕教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教师,是父亲最为珍视的身份!”在女儿卫灵的心中,父亲一生要求自己“对事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家负责”。

从教60多年,一大批优秀学子在他的指导下成长、成才、走向社会,其中获博士学位者就有50多人,培养了一批经济学家、知名学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卫兴华看来,传道,在首位。他用力最沉、追求最深的,是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批内心有崇高信仰的中国学人。

“马克思主义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们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把马克思主义接力棒交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扬光大。”

…………

回忆起卫老常说的这些话,何召鹏感触很深,“老师不仅用真心给我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用真情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引领我们体会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卫老师对我们最好的信仰教育!”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经济学家洪银兴是卫兴华的首批博士生之一。“2019年5月,我去医院看望老师,他抓住我的手,整整讲了半个多小时的马克思主义个人所有制理论……他还不断念叨,一定要拼尽全力再写一篇文章,正本清源,把这个理论搞清楚。身体稍有好转,老师就在病床上赶写初稿、修改完善,在生命最后一刻完成了2万字的理论文章。”

“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卫兴华希望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培养出中国自己的、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为此,他一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滋养和启迪着一批又一批学子。

忆起恩师,学生们不约而同提到卫老“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的“勤”字诀。

“老师出版了40多部著作,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著作等身’不足以描述这种勤奋。”何召鹏回忆,快90岁高龄,卫兴华依然每天工作不少于8小时。“即使在去外地开会的旅途中,老师也常随身带着报纸和文章。”

与“勤”字诀并行的,是“严”字准则——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学风、严密的论证。

“老师常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取巧捷径。”何召鹏语气干脆,“我们谨遵教诲,坚决摒弃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对于学生的学位论文,卫兴华悉心指导,严格把关。每篇论文,他都仔细批阅,绝不放过任何错漏瑕疵。在他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里,在一次次“打回修改”的要求中,学生的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学术水平一步步提高。

“做学问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不唯众、只唯实,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理。”卫兴华的教诲,何召鹏记忆犹新,“老师主张教学相长,鼓励不同意见。”

既是严师,更如慈父。生活中的卫兴华平易近人、亲切可爱。

博士毕业后的第一年,何召鹏与卫兴华同住。一个夏夜,卫兴华对刚回家的他轻声说:“西瓜放在桌上了,去吃吧。”来到桌前,何召鹏发现,老师怕他吃冰西瓜伤胃,已经提前把西瓜从冰箱里拿出来。“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感觉自己如此幸运!”何召鹏眼里闪着泪光。

“老师一生刚直不阿,坦坦荡荡。我与老师合作研究过重要的经济问题,他从来不以‘权威’自居,总是虚怀若谷,以平等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和我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咏梅回忆。

卫兴华一生简朴。孙咏梅至今记得,老师70多岁时才分到一套宽敞点的房子,为了省钱,旧居里的上万册图书都是他用自行车一趟趟拉到新房子里的。

2016年,卫兴华将此前获得的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100万元奖金全数捐出,2019年,他又捐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100万元奖金,用于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优秀成果奖励。

发展教育、奖掖后学,是卫兴华的心愿。今天,这种无私而热烈的教育情怀,正在经济学界绵延赓续——

2023年5月,首届“人民教育家卫兴华经济学教育奖”获奖者、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将奖金全部捐赠给学校,希望年轻一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当代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走出书斋”的真学问。

一种博大赤诚的师者情怀,一种坚定不渝的信仰追求,就这样不断接续、传承……

(记者 杨飒)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