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6:01:41 来源: sp20241223
将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浙江,感受乡村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提起博物馆,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高大上”、在城市里。的确,对农村而言,过去博物馆更像是个“稀罕物”。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博物馆在乡村正快速崛起。
浙江是文物大省,文化遗产丰富。在基本完成“县县都有博物馆”的建设目标后,乡村博物馆建设计划提上日程。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
如今之江大地上,一个个乡村博物馆成为广袤乡野上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截至2023年9月底,浙江已建成乡村博物馆692家,涵盖红色根脉、名人故居、非遗技艺、乡村记忆、民俗风情、村史乡贤、科普教育、书画艺术、民间收藏、工业遗产、特色产业、文化遗迹等12个类别。
在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看来,乡村博物馆守护住了乡村文化根脉,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兴旺了乡村产业发展,厚植了精神共富沃土,是社会文明进步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反映。
“一村一馆一品”承载乡愁记忆
乡村博物馆携着乡愁记忆与文化基因,通过老物件与老照片等展品,将一方水土的故事娓娓道来。
那么,何为乡村博物馆?标准该如何界定?过去业界对乡村博物馆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和界定标准。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反复研究修改了十多次,于2022年4月出台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首次提出“乡村博物馆”定义: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其中明确规定乡村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应不少于50件/组。
这份《指南》为乡村博物馆划出了一道底线——具备博物馆功能的文化窗口。同时,“体现鲜明的在地性,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的地方特色”被写进《指南》之中。
“开窑大吉!”浙江金华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的一座柴窑前,窑工师傅们砸开泥封窑门,将窑口内的匣钵小心翼翼地搬出。历经八天八夜烧制冷却,1000多件瓷器悉数出窑。聚在窑口旁的上百名匠人、村民和游客,不禁为这“出窑万彩”的时刻欢呼起来。
坛头古村拥有近700年历史,是古婺窑遗迹所在地之一。“我学习制作婺瓷十多年,一直希望有个空间来展示自己的藏品和作品,终于在47岁那年,在坛头村租下三栋古宅,按照标准开办了展示馆。”婺瓷匠人陈金生说。在浙江省公布的首批56家乡村博物馆名单上,武义县婺瓷展示馆榜上有名。
走进这座青砖青瓦的展示馆,只见上千件各式各样的婺瓷藏品高低错落、摆放有致,在柔和的灯光下,有的瓷器粗犷古朴,有的瓷釉温润沉静。沿着精心设置的导览路线一路走去,婺瓷的前世今生在眼前铺陈开来。参观者们聆听讲座,亲手拉坯,体验古法烧窑。
聚沙成塔,乡愁记忆留了下来。暖阳下,浙江绍兴柯桥区福全街道徐山村的福全农耕博物馆内,不少村民来到这里参观。据该村党总支书记王秋良介绍,博物馆由老旧粮仓改建而成,房式仓和土圆仓的建筑结构所呈现的历史风貌,让展馆平添历史的厚重感。“很多村民和游客反映,只要一走进这个农耕博物馆,就像被拉回牧笛声声、稻浪滚滚的田园生活。”王秋良说。
“乡村博物馆建起来,把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特色藏品有序收集起来,也能让群众更加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宏亮说,通过整理、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富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留存下来。乡村博物馆已成为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的重要载体。
紧扣“乡土味”活态传承乡村文化
摸螺蛳、煮蚕豆、看社戏、放牛、钓虾……这些在外婆家的童年趣事,在鲁迅笔下活灵活现。在绍兴市越城区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迅哥儿”味十足的外婆家记忆,让游客在此与鲁迅的童年“相逢”。
记者步入陈列馆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迅哥儿”的童年,《社戏》中的童年乐趣与人情温暖扑面而来。“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轻抚耳畔,阵阵“豆麦蕴藻之香”悠悠飘来,仔细聆听,墙上的小喇叭还在播放外婆的绵绵细语和水乡戏台的“咿咿呀呀”。
童年时光留影、听外婆讲故事、水上看社戏、钓虾弶鸟、探究树洞小昆虫、“迅哥儿”拔何首乌……现场随处可见的互动小环节也都设计巧妙,极富创意。
“除了实物、照片、文献资料,博物馆还借助全息纱幕投影、影音播放等技术,设置了序厅入梦、摇到外婆桥、社戏音绕梁、与我同游的数字化展陈场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字展陈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以交互式展示手段和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观众从“活化”的展品中开启体验性、启发性满满的“寻梦”之旅。
这个面积350多平方米的展馆,不仅是游客们寻访鲁迅童年生活足迹的打卡首选,更是一本可视可知可感的“立体教科书”,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基地、充满“乡土味”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在这里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历史故事、非遗技艺。
在杭州,位于余杭区百丈镇的传梭博物馆,1500平方米的展区里陈列了各类纺梭22000多件(组),演示了纺织技艺十二道工序,并联动展示木雕、常山木龙榨、云南坡芽歌书、百丈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自开馆以来迅速成为热门研学基地,平均每周末接待约300名中小学生。
在温州,乡村博物馆与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在瓯忆文化博物馆体验瓯窑制作,在黄汤制作技艺体验馆感受黄汤茶文化,在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亲身经历从纸浆生产到抄造纸张全部过程……年轻人在乡村博物馆感受到文化之美、历史之美、乡村之美。
扎根于乡土的乡村博物馆接地气,富有人文情怀,更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特聘专家吴晓力在走访浙江各县市的博物馆后感叹,乡村博物馆刷新了文博概念,培育了乡村看点,弘扬了人文情怀,推进了文旅融合,赋能了一方乡土的美好未来。
“博物馆+”新业态反哺乡村建设
清晨薄雾笼罩,古朴的水乡一大早就被游客的脚步声唤醒。辑里湖丝馆就在湖州市南浔古镇里,馆内的文化底蕴和馆外的水乡风韵相互映衬。
从两宋时期的小作坊到明清时期的名扬四海,再到近代的辉煌,记者看到,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的丝绸文物和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辑里湖丝的独特魅力和悠久传承。据辑里湖丝馆负责人姚建平介绍,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丝的过程,从蚕茧的挑选、煮茧、剥茧到拉丝、织绸,感受这份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文化展示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给古镇旅游增添了人气,也注入了内涵。
一座博物馆建成不易,而不断运营发展更是不易。浙江的许多乡村博物馆依托展陈藏品的内容和品质,培育文创、特产、研学等“博物馆+”新业态。“建设乡村博物馆不是单纯地汇聚、展示乡土文化,而要以创新、整合的思维发掘乡土文化,并将其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让村民‘口袋’‘脑袋’一起富。”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说。
乡村博物馆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撬动了乡村产业升级。浙江温州瓯海区泽雅镇纸源村有一处保留较为完整的明代手工造纸遗存,依托这一中国造纸活化石,泽雅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开放。有了展示馆的加持,昔日纸农生产活动变成沉浸式体验研学项目,纸源村“研学+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村内逐步落地了研学一条街、乡村民宿等精品项目,迅速增长的旅游人气还带动了红薯、笋干等村里土特产和文创产品热销,研学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浙江衢州衢江区杜泽老街上的杜泽桂花饼博物馆,销售着当地的特色美食——桂花饼。这种桂花饼很特殊,外形扁圆,内层空心,皮薄而脆,饼面粘满白芝麻,其制作技艺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留住乡愁,这座博物馆还展现了中国传统糕点背后的历史特点、民俗故事,吸引游客了解小小桂花饼所蕴藏的饮食文化。“我们现在每年有一两百万元左右的稳定利润,不仅传承了浙西百年制作桂花饼的工艺,也富了口袋。”馆长谢志雄说。
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为乡村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着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体验。湖州市南浔区的费新我艺术馆,集中展示了一代左笔书法大师费新我的艺术人生及其书画作品。据馆长胡韵介绍,艺术馆落成后,村民们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时常欣赏全国名家作品“大展”。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名人资源,赓续乡土文脉,带动乡村文旅发展。
据了解,为助力乡村博物馆旅游,浙江省文物局上线“乡村博物馆地图”小程序,涵盖路线、展览、活动、风物四大板块及全平台检索服务,串联沿线乡村博物馆、旅游景点、餐饮美食、酒店民宿。丽水市还推出“跟着博物馆去旅游”的寻宝图手册,打造“有约、品味、寻味”3个系列9条精品游路线,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使乡村博物馆成为集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非遗手工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陆健 俞海萍)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