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1:19:03 来源: sp20250107
《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李舫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志愿军将士,这些最可爱的人,是我们永远的英雄,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荣获2023年“中国好书”的长篇纪实文学《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以下简称《回家》),真实记录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过程。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赳赳气昂昂,毅然开赴朝鲜战场。两年多后志愿军凯旋,一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遗骸留在了异乡。这一战争遗留问题一直是祖国人民的牵挂。《回家》作者李舫由此落笔。
作者善于运用和消化材料,不仅讲述生动的战场细节,更披露了许多材料,将这一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呈现。在我国外交筹划协商之下,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的努力下,特别是党和政府充分考虑到中国人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文化心理,还有抗美援朝精神的感召,十年来,许多被找到的志愿军战士的遗骸陆续回家,给烈士家属和关心这一情况的祖国人民以巨大安慰。
《回家》主题鲜明,结构严整。作者象征性地使用了谐音三段式——“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作为整体的叙事框架。在时间线上,作品逐步展开了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变化,同时也在情感层面层层递进,记录了志愿军如何从英勇奋战到结束战斗,讲述一些战士负伤最后牺牲的事迹,叙写烈士遗骸遗物陆续回家的历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这种视角的选取,很见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功力。作品聚焦志愿军将士的感情世界,借助一些个人化的记录,比如日记和信件,呈现大历史中的生动细节。《回家》引用的大量亲历者一手材料,令人每览至此都会热血澎湃。在战场上,将士们留下的是英勇战斗的背影,而他们遗留的文字里,记录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着他们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牵挂。
在《回家》选取的家书里,我们会发现,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将士都怀着诚挚的理想,许多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比如第四十七军的罗盛教,对于生产、劳动有着炽热的感情,每每在信中嘱咐家人要好好从事生产劳动。他也特别关心家人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生活,正如他自己走上战场,恰恰是为了理想而献身。再比如,飞行员牟敦康,在1951年11月17日给战友林军的信里写道:“头一仗也没有打出个样来,倒没脸向老友们谈。林兄,当您下次听到的就决不是这个了,就此住笔。”这封充满青春血性的书信临了也未来得及发出,最终成了他的遗物。现在,这些信件、日记的原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等妥善收藏,散发着超越时间的光芒。
回家是每一位志愿军将士的心愿,也是祖国人民的祈盼。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是新时代的伟大壮举,是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回家》用相当篇幅详细介绍了我国相关部门对英烈遗骸回家所做的努力,除了周密复杂的外交协调、迎回调度以及仪式设计等基本环节,还有非常漫长而细致的一项工作,那就是遗物辨识、DNA检测、发动寻亲等,这项工作需要集中规划和强大行动能力,需要各方面齿轮般紧密咬合。“忠骨计划”项目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得斑驳的遗物终于迎来了祖国的亲人。
青山埋忠骨,壮士回家乡。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335件遗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4日,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抗美援朝医务兵曹秀湖,在战场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带我回家”,退休后他在沈阳为战友义务守陵。可这一天,他再也无法等候战友们。他的缺席和远去,让我们看到了满溢的铁汉柔情和耿耿忠心。《回家》用这样的细节,生动展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历史过程的苦难辉煌。
当前,我们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如何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回家》所展现的志愿军英勇磅礴之气,将带给年轻一代底气和勇气。志愿军将士,这些最可爱的人,是我们永远的英雄,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如今,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这一行动还在继续。希望作者还能续写这本书,继续讲述“回家”的动人故事。
(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