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增高5厘米?这款产品是否被神化

发布时间:2024-11-27 08:12:10 来源: sp20241127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牛荷

  发于2024.5.27总第114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生活在四川的张虹,儿子今年7岁。虽然孩子身高发育正常,但张虹和丈夫两人都不算高,之前,她带孩子到医院做过骨密度身高预测,结果显示孩子成年后的身高预计在170厘米左右。“我期望孩子还能长得更高一些。”张虹说。

  去年8月,她在社交平台上偶然看到一个博主分享的关于“增高菌”的文章。该博主提到的增高菌,指的是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11(以下简称“BL-11”),对应的产品是BL-11赛哺高益生菌油滴液(以下简称“赛哺高”)。几天后,张虹下单购买了这款产品。张虹说,自己没有对这款产品抱太大希望,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孩子用。

  一瓶12毫升赛哺高在电商平台的售价是398元。电商平台上该产品的旗舰店,对产品的宣传语包括“每日40滴,让身高成为全世界孩子的骄傲”“非药物干预儿童成长优选油滴液”“中美专利双重认证”“5大骨力因子+2大优势技术护航”等。张虹陆续从前述博主提供的团购链接购买了共计20瓶产品,持续用了半年。半年后,她发现孩子长高的速度没有显著变化。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像张虹一样,为孩子购买这款益生菌产品的家长并不少。这款产品由中科微智(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智”)研发,中科微智官网显示,BL-11益生菌经临床研究证明具有明确增高作用。中科微智创始人段云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该产品属于食品,适合3岁以上、骨缝未闭合的儿童,理论上可以帮助身高发育正常、想进一步增高的孩子长高。段云峰还称,目前全国约50家医院的医生,推荐就医者使用这款产品。

  国内一家食品专业排名靠前院校的食品学院教授郑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身高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遗传、环境等。益生菌可能有助于生长发育,但在影响身高方面可能并非决定性因素。目前可食用的益生菌种类在人体肠道内普遍都能找到。肠道内任何一种菌发挥作用,都离不开肠道微生物的整体环境。由于肠道微生物的个体差异,服用同样益生菌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3个月增高5厘米?

  前述博主在向张虹推荐产品时,多次提到哈佛医学院参与的一项临床研究。记者注意到,在中科微智官网的宣传及一些媒体的宣传文章中,也均提到这项研究。《中国新闻周刊》查询发现,2021年,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营养学前沿》上。

  该研究中,有68名11个月至16岁的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WS)患者被纳入研究,参与了为期12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这些患者从浙江的PWS护理与支持中心招募来,每天服用BL-11益生菌或安慰剂。PWS俗称小胖威利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与发育迟缓、肥胖和神经精神合并症相关。该研究是为了评估BL-11对PWS患者的生长、行为症状和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

  研究中所用的BL-11样品,来自北京华元生物技术研究院,为小袋装的粉末状BL-11益生菌,安慰剂为小袋装的麦芽糊精。每袋益生菌补充剂含300亿菌落形成单位 (CFU),受试者每天服用两袋益生菌或安慰剂。试验结果显示,12周后,试验组比安慰剂组平均长高约2.6厘米。该研究提到,段云峰在微生物组分析方面提供了帮助。段云峰称,BL-11是其亲自命名的。《中国新闻周刊》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搜索到名为“一种乳双歧杆菌及其在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中的用途”的专利信息,该乳双歧杆菌为双歧杆菌乳亚种BL-11,申请单位为北京华元生物技术研究院。段云峰称,其是该研究院发起人之一,“现在该菌株的专利权已转移到中科微智”。

  这项研究是哈佛医学院的人员联合多个团队开展的。段云峰称,研究人员最初设计临床试验时,是希望研究BL-11益生菌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做完双盲临床试验后发现,试验组的儿童身高差异较大,意外发现这一菌株还有增高功能。该研究最后讨论部分提到,由于研究的局限性,需进一步探讨BL-11益生菌治疗PWS的机制和疗效。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改进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等。该研究的参与人员还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项研究纳入分析的人群是PWS患者。同时,研究结论明确提到,BL-11益生菌对PWS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也就是说,这是针对罕见病人的一项初步研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吃了并不一定有用。”阮光锋说。多名受访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能由罕见病患者用这款产品的效果,推及所有儿童。

  去年,关于这款产品新的临床数据被公布。据中科微智官网去年11月的一则新闻稿披露,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矮身材研究中心主任吴康敏,总结了过去一年多时间临床上使用BL-11益生菌的结果。研究纳入了150多名不同原因引起的身材偏矮的儿童,这些儿童没有任何遗传代谢性疾病和骨骼代谢疾病,所有案例在“双盲”条件下进行,年龄为3~12岁。结果发现,干预身高3个月后,所有儿童身高都增加,平均增加约2.5厘米,最低0.2厘米,最高5.2厘米。超过84%的儿童身高增长显著。3个月增长超过4厘米的人数占比达到9.8%。

  该新闻稿中,吴康敏强调,严格按照疗程服用,遵从医嘱,坚持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和合理运动的儿童,3个月时间可以增高超过5厘米。吴康敏表示,BL-11菌株来自母乳,安全性很高,在儿童临床使用过程中没出现副作用,身材矮小的儿童可以放心使用。

  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吴康敏公布的临床数据,存在样本量太小的问题。如果相关结果还没发表,就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此外,一般女生10岁可以视为进入青春期,男生是12岁。这项研究中纳入的儿童,年龄在3~12岁,无法排除是否存在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第二波生长高峰期,孩子的长高速度本来就快。段云峰称,这一研究目前尚未发表。

  对于BL-11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段云峰解释,该菌株进入人体肠道,会影响其他菌群,或通过自身产生的某些活性物质,通过肠-脑轴、肠-肝脏轴和肠-骨骼轴,影响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分泌,促进成骨细胞生长,抑制破骨细胞生长,进而实现骨生长。IGF-1,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来源是肝脏。段云峰称,这一作用机制,已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得到验证,相关文章已经投稿,预计今年就能发表。“IGF-1是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下游因子,后续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BL-11也可以不通过GH,直接影响IGF-1。”段云峰分析说。

  郑涵分析,肠道内很多微生物能通过肠-脑轴、肠-肝脏轴等渠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对于“长身高”这种理想化的功能,不太好判断某个菌株是否真的具备这种功能。即便提供某个菌株这方面的临床数据,关键问题是,这些临床数据和菌株是否起决定性作用并不一定是一回事,研究人员发现的那条作用途径,可能肠道内其他微生物都能通过这一途径发挥作用。

  “即使有临床数据支撑,毕竟纳入的志愿者数量有限,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想证明一款益生菌产品真的有效,还需要更大范围人群、更长时间的验证。”郑涵说。

  在电商平台上,赛哺高的产品类别注明为“营养素饮料”“营养膳食补充剂(非食健字)”,即普通食品。专注药企合规领域的北京至瑾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岑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身高属于疗效,如果某款产品仅是普通食品,就不能宣传帮孩子长身高的功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普通食品不能宣传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否则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赛哺高的多个宣传渠道中,都出现“BL-11源自母乳”这一说法。提取自母乳,就意味着益生菌更安全、效果更好吗?郑涵表示,关键要看服用的对象。对需要摄入母乳及母乳来源微生物的人体,摄入这类益生菌才是合理的。此外,3岁以内的孩子,肠道菌群结构还没完全定型,肠道菌群对外界的冲击比较敏感,此时如果孩子本身很健康,不建议去大量地补充普通食品级的益生菌。

  阮光锋表示,现在有些研究已经开始探索肠道菌群对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高增长的潜在影响。但大多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更多临床数据。他表示,目前没有充分科学证据表明,单靠某款益生菌产品就能在短期内让儿童长高几厘米。身高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家长在考虑使用益生菌产品时,应持谨慎态度,并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

  多家医院能买到

  据36氪2022年10月报道,中科微智推出的这款BL-11益生菌产品,线下以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入口,线上聚焦各类社交平台和垂直类母婴社群。同时,该公司还布局了电商渠道、私域社群和连锁母婴渠道等。段云峰表示,2021年后,BL-11菌株在国内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BL-11益生菌产品分三个版本,区别主要在于活菌数量不同。三个版本产品的活菌数分别为3600亿、3700亿、3800亿,销售方式分别是线上、母婴、医院。他解释,活菌数的差别对效果影响不大,主要为了区分销售渠道。

  家住在四川的程芳,是一名早产宝宝的家长。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的孩子是27周出生的早产儿,还伴有食物不耐受的问题。“孩子刚出生时只有35厘米,两岁六个月时长到了50厘米。”程芳说,她曾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的生长发育在正常范围内,只是相对同龄孩子身高矮一些。她便想通过一些办法帮孩子“追高”。

  今年3月底,程芳在当地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推荐下,陆续为孩子从医院购买了13瓶BL-11益生菌产品。程芳说,因为这款产品只是益生菌,相对比较安全,才选择让孩子吃着试试看。至于效果,到时候再去医院儿童保健科给孩子测身高。

  中科微智官网发布的文章显示,中科微智已就BL-11益生菌产品与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医三院、华西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多项合作和临床试验。“很多医生给自己孩子用这款益生菌。对一些有让孩子长高需求的家长,如果孩子条件合适,也无法进行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向其推荐这款产品。”段云峰说,现在医院临床上用到这款产品的儿童仍是少数。因为益生菌促进身高增长这一概念对很多家长来说比较新。

  张虹决定购买BL-11益生菌前,曾在网上搜集关于这款产品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吴康敏分享过BL-11在干预身材矮小儿童身高的临床数据,还做了相关演讲。张虹看到,有三甲医院医生推荐,才决定购买。

  段云峰表示,中科微智现在的推广策略,是通过专业渠道的专业人群扩大产品影响力。比如通过开展学术会议、参与儿童保健学术年会等,影响一些医生和科研人员。之后,中科微智还会邀请一些专业外的人,比如一些有影响力的妈妈进行口碑宣传。

  这一推广策略,中科微智持续了两年多。段云峰说,去年产品在线下覆盖的母婴店数量是三四百家,今年已有超过1500家门店接受了这款产品。今年年底,该产品覆盖的医院数量预计能突破100家。不过,他也表示,“一些医生会认为这款产品只是食品,临床证据等级不够,不愿意接受”。

  段云峰表示,据他了解,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的一些医生会推荐这款产品。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实地走访了前述三家医院以及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北京东区儿童医院两家私立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的药房和自费保健品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及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销售赛哺高。北医三院药房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医院没有这款产品。

  前述两家私立医院均可以买到这款产品。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保健部的医务人员告诉记者,这款产品不能直接购买,需先在医院挂号。挂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挂150元的号,不需要经过医生可直接购买;另一种挂500元的号,可以向医生咨询问题,医生看诊后给就诊者开单子。该医务人员表示,购买这款产品的家长不少,吃这一产品的孩子大多伴有身高发育方面的问题。北京东区儿童医院食品、保健品购买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购买这款产品无须挂号。

  段云峰表示,各家医院医生推荐产品的方式不一样。他提到,北京儿童医院的一些医生推荐购买这款产品的方式,是通过“福棠儿医”的云药房服务。记者在该平台查到了赛哺高。公开资料显示,福棠儿医是一个儿童在线医疗平台,依托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为儿童开展在线咨询健康服务。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则依托北京儿童医院集团,是全国首家从事儿童医学研究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理事成员包括北京儿童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

  李岑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判断医生推荐益生菌产品的行为是否合规,要看具体细节,比如这款产品的有效性、医生推荐产品的目的及场景等。李岑岩表示,医生推荐一款产品,应明确自己的推荐理由和正当性,同时要保证自身和这款产品及背后的企业不存在利益关联。“医生推荐该产品是否合规的核心在于,彼此是否存在利益关系。”

  肠道菌群“不可一味神化”

  记者注意到,在微信上,还有关于这款产品的讲课群。

  “刚开始说给家长上课,学习身高知识,两节课过后,就开始进入卖货状态。群里后来也有家长质疑这款产品。”一名曾进入某微信讲课群的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群里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位微信名为“陈金辉院长助理”的成员在分享信息,以及与家长们沟通,该助理也会向群里发布陈金辉的相关讲课视频。公开资料显示,陈金辉是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北京联合诊所的院长。

  这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初是看到一个儿科医生的微信公众号上关于这款产品的推荐文章。出于信任,她通过文章分享的微信二维码,添加了“陈金辉院长助理”的微信,随后被拉进讲课群。记者以孩子家长身份添加了另一名“陈金辉院长助理”的微信。这名助理持续给记者分享有关BL-11益生菌的宣传内容,比如 “2岁8个月的孩子使用一个月,长高2.7厘米”“15.5岁男孩使用BL-11后,一个半月长1.3厘米,三个月增长2.5厘米”“BL-11菌株直接促进增高”等。段云峰承认,陈金辉只是代理商中的一位,负责线上推广产品和课程培训。

  据中科微智官网披露,去年12月,该公司获得一笔数千万元的融资。融资由恒旭资本领投,以琳创投、修正药业和新诤信集团跟投。公开资料显示,中科微智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研究、开发、推广靶向“菌—肠—脑轴”的微生态制剂、活体生物药以及微生物组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主营业务和产品研发基本围绕儿童的生长发育来布局,包括儿童身高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等。企业核心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国内外顶级名校。

  有资料显示,段云峰本科和硕士先后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遗传学专业,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心理研究所。段云峰表示,2008年后,他开始研究肠道菌群,此前发表的十余篇科研论文除了与肠道菌群相关,也有其他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一直较为热门。肠道微生物是寄居于人肠道的微生物的统称,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依据其与宿主的利弊关系,被分为益生菌、致病菌等。

  “很多情况下,益生菌需要通过肠道菌群间接发挥作用。因此,在人体肠道内发现与健康相关的关键效应物质,往往不是益生菌直接产生的,益生菌如何影响这些关键效应物质的机制非常复杂。益生菌的研究难就难在这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刚说。

  一位微生物学界的知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解析清楚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规模测序技术获得的DNA序列数据完整地包含了菌群种类和基因功能的信息,但目前菌群分析方法存在三方面缺陷,严重限制了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和分析。

  该专家解释说,一是因为需要依赖数据库对序列数据进行分类和命名,未知细菌的序列数据因为不能命名,在后续分析中会被丢弃,这部分数据常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在识别所谓的有害菌、有益菌方面,使用的菌群分析办法分辨率不够;三是只对单一菌属和疾病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而忽略了菌株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菌株之间并非独来独往,它们往往会相互作用,通过抱团、对抗等方式,共同影响肠道生态系统,最终反映在个体健康上。因此,要先分析菌和菌间的互作关系,鉴定出“生态功能群”,再分析功能群与疾病的相关关系。

  该专家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除了相关分析要克服上述三个缺陷,对于和疾病有相关性的细菌,还需要分离培养出来,通过动物模型分析弄清楚,这些细菌是通过产生何种分子,与宿主何种受体结合,最终引起或加重疾病。通过这样的办法,才能真正了解菌群是如何引发或加重慢性病的。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罗云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很热门,肠道菌群似乎成了“万金油”。他谈到,“市场上广泛开发的肠道菌群产品,大部分仍属于食品,任何一种食品对营养健康都不可能是万能的。目前对肠道菌群的宣传,我始终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肠道菌群对人的身体固然重要,但需要科学认识它、研究它,不可一味将其神化”。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1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