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通往AGI,这个“中国小孩”另辟蹊径

发布时间:2024-11-26 05:23:42 来源: sp20241126

自从人工智能(AI)概念诞生以来,关于创造可媲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探索和讨论从未停歇。近日,中关村论坛首次设立通用人工智能论坛,关于AGI的讨论被再次推向高潮。

论坛上,可爱的3岁小姑娘“通通”惊艳亮相。她是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与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丫丫”类似,“通通”生活在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令人惊叹的是,她不仅会自主学习,更能主动发起任务,做到“眼里有活”。

比如,当她发现玩具被丢在地上时,会主动将它们放回玩具箱里;遇到障碍物时,她会在观察四周环境后自己想出办法通过;在整理房间时,她还会灵活运用小凳子等工具进行辅助……“通通”高度的自主性,不仅开启了AI与人类的全新互动模式,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更加和谐的人机共融未来图景。

AGI的意义堪比“造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AGI的实现将标志着机器智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学习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从而极大地拓展人类智能的边界。

在对AGI定义与期待上,业界仍莫衷一是。尽管像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引起了全球轰动,但其是否触及AGI核心?多数人仍持否定态度。谷歌AI团队去年11月在一篇论文中探讨了AGI的实现路径,认为chatGPT仅触及了AGI的边缘,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更是明确表示,真正的AGI应该具备一个能够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世界模型”。

“通通”的出现,开辟了一条实现AGI的全新路径。“通通”的设计者、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不在于数据量、计算力或模型规模,而在于“为机器立心”——构建一个具备完备认知架构和自我价值体系的智能体。他强调,智能体应当具备主观性、主动性和主体性,这与数据驱动型AI有着本质区别。

由此理念出发,“通通”的研发过程避开了对大算力、大数据的强依赖。在日常训练中,“通通”仅使用不超过10块A100芯片即可实现自主学习与成长。这一特性使得“通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然而这一路径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构建完备的认知架构和测试环境,以及解决智能体如何在复杂物理世界中自主学习与操作的难题。为此,团队研发了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平台“通境”,通过逼真的人机交互环境,正逐步克服这些障碍,为通用智能体走向现实世界铺路。

关于何时能实现AGI,业界预测不一。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AGI的到来可能比预期更快;也有人认为,由于涉及到的复杂性与未知挑战,实现AGI的道路仍然漫长。不过,无论时间表如何,一个共识是,未来的AGI方案必须是那些能够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妥善解决伦理、安全和社会影响问题的方案。这意味着,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以及在政策、法律、伦理层面做好准备,是迈向AGI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距离AGI究竟还有多远?或许,答案就在这一场场思想碰撞与技术革新的火花中渐渐清晰。

推荐阅读:

AI观察|巨头纷纷入局,“AI PC”时代将至?

AI观察|GPU持续升级 如何应对算力“贫富差距”

AI观察 |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有何深意?

AI观察 | Groq芯片爆火给我国AI芯片产业发展带来的3个启示

(责编:赵竹青、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