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传下去 让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7-08 12:37:12 来源: sp20240708

原标题:把文物传下去 让遗产“活”起来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科技日报记者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采访活动,赴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和吉林省吉林市,看东北文博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的具体实践,听古老的文明弦歌在白山黑水间回荡。

新石器时期遗址:让人沉浸式感受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今年是龙年,查海遗址“中华第一龙”的名号也更响亮了些。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向阳台地上。经碳十四测定并加树轮校正,确证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它是我国北方辽河流域发现年代较早、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

这里的龙形堆石遗迹最负盛名。它位于查海遗址聚落中央墓区北侧,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天然石块人工堆砌摆放。它是迄今为止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的龙形象。

为了让参观者有更直观感受,查海遗址博物馆专门开设了体验区,复原当年查海先民用的农具。“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这些石斧、石锄可以让观众沉浸式体验8000年前先祖的劳作场景。”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说。

博物馆已经安排上了年轻人喜欢的印章,图案都是查海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博物馆门口立着一块大屏,参观者可以和数字人对话;博物馆内还摆着VR眼镜,戴上它,可以看到8000年前查海先民的生活图景……李井岩一直强调,要把查海遗址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宣传好。

比查海遗址稍稍“年轻”些的沈阳新乐遗址距今约7000年。新乐遗址对研究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有着重要科学价值。

采访团到的时间还算巧,不久后展厅就要进行改造,文物也要被放入库房“闭关”一段时间。

新乐遗址博物馆馆长曾阳介绍,博物馆即将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配备专用恒湿净化一体机、制作文物储藏柜和文物囊匣、更换展柜、对展厅和库房进行光环境改造等工程,为展厅和库房的珍贵文物创造“稳定、安全、洁净”的保存环境。

曾阳透露,沈阳新乐遗址公园的建设已经被列入沈阳市的“十四五”规划。她边走边展望着:“公园建成后,我们这里将开辟考古遗址模拟区、聚落模拟复原区、历史环境模拟区等多个区域,满足参观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新时代博物馆:精美文创产品将文物魅力融入生活

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游客到沈阳必打卡的一站。

沈阳故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来到沈阳故宫,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于明霞带记者参观了位于故宫南院的家具展“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

这里与沈阳故宫大清门相对,为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20世纪90年代起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办公用房。2020年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建设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家具陈设馆,复原帝后不同的生活起居空间,展示沈阳故宫院藏精美清宫家具。

于明霞介绍,沈阳故宫收藏的家具类文物大部分体量较大,原有展厅空间有限,大量家具类文物一直收藏在库房中。他们将办公场所腾出来,让更多院藏文物走出库房、走出“深宫”,更好“活”起来,被更多观众看到。在这个展馆中,沈阳故宫还首次采用了“仓储式”展陈方式,使更多文物得以出现在展厅与观众见面。

一些文物受限于其特性,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不方便常与公众见面,于是博物馆提取文物要素创作文创产品,让文物的魅力融入当下生活。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所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围绕这幅名画,辽宁省博物馆打造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刘宁介绍,其中《簪花仕女图》系列饰品成为爆款,系列中又以手捻尤为火爆。

书画作品不能常拿来展出,根据它开发的文创产品,也让公众得以一窥《簪花仕女图》艺术之精妙,这同样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刘宁说,唐代古画以这种方式,拉近了和年轻人的距离、和时代的距离。

近代文物建筑:在保护前提下打开大门

吉林省吉林市的文旅部门最近太忙了。因为,一大批文物建筑要重装上阵,打开大门。

“五一”假期期间,吉林机器局重新对外开放。吉林机器局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洋务运动时期东北的第一个兵工厂。

记者来到机器局时,机器局2号厂房、3号厂房、综合办公楼已经对外开放,2号厂房以吉林机器局历史为主要内容设置专题展览,全面展示机器局对推动中国东北近代工业历史、军事历史以及国防安全的重要贡献。3号厂房则设置了一系列体验活动,让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体验造物之乐。

据吉林市城投集团资产部部长王皓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丰富吉林机器局经营业态,比如增加餐饮服务、特色摄影、航模教学、研学服务等项目,为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吉林市城区内,松花江沿岸,坐落着不少近现代文物建筑。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吉林市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探索文物建筑对外开放新模式。针对沿江文物建筑的不同类型、不同状态,坚持一处一案、能开尽开的原则。为此,要协调多方力量,依法依规推进各级文物建筑向社会公众开放。

市民走进文物建筑,参观展览陈列,可以了解城市历史,追寻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文物建筑打开大门,也能有效促进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夜晚漫步松花江畔,市政府2号楼是一栋亮眼的建筑。它是已经登记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原吉林省警务厅旧址,一直以来作为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楼使用。

为了再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一处历史文化时尚地标,吉林市将此三层办公楼全部腾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适当装饰装修,为三层楼赋予不同功能:一楼被打造为文创中心,同时设为松江中路旅游观光线路的温馨驿站;二楼设置吉林建制展览,借历史脉络再现吉林行政中心变迁历史;三楼则被打造为民国风格的餐饮服务中心。

吉林市正在探索将文物用起来,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自2024年春节以来,全地区各类博物馆、文物开放场所,接待游客数量近100万人次,接待观众量和外地游客量均创历史新高。(张盖伦)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