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魅力从何而来(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1-22 04:05:50 来源: sp20241122

  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详的话,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

  两句台词,含义相同,韵味却不同。像这样的点睛之笔,在翻译中并不少见。有一首英文诗直译是“我喜欢这个世界上的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太阳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你代表永恒”。在译者的“妙笔生花”下,被意译为“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不仅表达更简练,而且内涵丰富,意味深长。日用而不觉的汉语韵味,让人深深折服。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翻译追求信、达、雅,简单来说,就是准确、通顺、优美。比如,电影《魂断蓝桥》的原名,直译过来是《滑铁卢桥》。译为《魂断蓝桥》,不仅凸显了电影主题,烘托了哀伤氛围,更为其增添了文化底蕴。因为“蓝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爱情。在唐代小说《传奇·裴航》里,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蓝桥邂逅,苏轼词句“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又为“蓝桥”赋予了求而不得之感。而这些元素,构成我们理解“蓝桥”的背景知识,成就了这一经典译名。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为何说汉语文化是“高语境”文化。

  汉语博大精深,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说到江南,浮现在眼前的,大概率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长江以南,而是烟雨朦胧、小桥流水;说到塞北,很难不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望月是思乡、折柳是送别、红豆即相思……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为汉语注入了丰富内涵。有人说,汉字“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的确,提笔挥墨,一笔一画之间,写就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发展流变中,汉语的表达效率不断提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短句,省去了一切连接、修饰,全由名词并列而成。高度凝练的表达下,九种景物看似独立存在,实则互相照应、有机相融,构建出一幅萧瑟秋景,游子离家、悲秋之情溢于言表。光是简练还远远不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还追求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音律之美,善用比喻、比拟、用典等修辞手法,让有限的文字言短而意长、辞约而旨丰。将丰富的意涵浓缩于只言片语之中,让汉语整体呈现出诗性之美,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语言之一,可谓得之。

  语言的使用场景、人们的表达习惯总是因时而异、因势而新。当前,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汉语词汇不断迭代更新。比如,“点赞”“二维码”等词语由互联网发展衍生而来,已被收录进《新华词典》;一些传播范围较广的日常用语,如“网红”“脑洞”等也被增补到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乏有人担忧汉语的生态受到影响,然而,语言的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正是在这样的与时俱进中,汉语的实用性得到强化,适用的场景更加广泛,古老的汉语得以始终保持年轻态。

  “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绵延不息的汉语,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跨越时间,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实现情感共鸣;让华夏儿女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也能彼此感同身受。当更多人由衷地感叹汉语的魅力,汉语延续发展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文化认同也就有了更牢固的纽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