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8:29:12 来源: sp202411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时间,航天发射捷报频传,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航天强国建设步履铿锵。
距地球近400公里的太空轨道,3名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过大年、送祝福,今年已经是中国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度过的第三个春节。
从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开始,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空间站越来越智能舒适,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这座中国人的“太空之家”,标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
“在建设空间站的过程中,工程团队以爱国为底色,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把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置于首位,顽强拼搏、精心组织,确保中国空间站如期建成、在轨安全高效运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原书记赵小津说。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切实造福国计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航天事业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
航天员出征太空时,船箭组合体顶端的逃逸塔,是火箭起飞时航天员的重要安全保障。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是一名被誉为“火药整形师”的航天特级技师。为确保逃逸塔正常工作,他带领团队与危险性极高的固体推进剂打交道,对逃逸塔发动机的燃料面进行修整。磨刀、铲药、雕刻……他们自主设计制作专用手工整形刀具,精细操作、日复一日,始终保持着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我们坚持创新,不断钻研,探索更可靠更高效的整形方法,为航天员提供更加安心的保障。”徐立平代表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航天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作为长征运载火箭零部件数控加工团队一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艺师刘争在刚参加工作时,就参与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个5米直径过渡环的研制任务。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大火箭,过渡环也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的。当时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他跟着已退休的车间老主任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设备。没有专用吊具,为防止产品变形,零件都是靠20多个人一起抬着搬运。
“老一辈航天人无私奉献、严谨务实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激励着我。”刘争委员和团队成员秉持优良传统,在制造车间日夜奋战,解决各类工艺技术问题,自主开发出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使得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助力中国火箭飞得更高、更远。
“每次发射成功,离不开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技能工人王林深有感触,“建设航天强国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航天精神,鼓舞更多航天人为航天强国建设的目标笃定前行、再创佳绩。”
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代表委员们表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8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