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拥军36载巡边放牧情系牧民书写忠诚

发布时间:2024-11-15 18:32:38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新疆北屯10月1日电 (史玉江)“父亲,您把马鞭交给了我,我坚守承诺,没有辜负您和国家的期望。”

  “儿子,守护边境是我们一辈子的承诺,无论你获得多大的荣誉,也要坚持为各族群众服务。”

  这是9月27日23时,胡拥军在北京参加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与远在新疆北屯市一八一团的95岁父亲视频时的对话。

胡拥军空闲时会带着儿子陪同父亲到雕像前看看。该铜雕根据真人真事创作,领路人是胡拥军的父亲胡达拜尔干。受访者供图

  为恪守对父亲“守护边疆一辈子”的承诺,护边员胡拥军36年来坚守在中蒙边境线三号界碑附近的“三号沟”,巡边中书写忠诚,放牧中助人为乐,践行为各族群众服务的诺言。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称号。

  父传子承情系边防

  52岁的胡拥军原名珠玛别克,上学报到那天,其父为他改名“胡拥军”。“我父亲胡达拜尔干第一个字是胡,他说解放军好,就起了一个汉族名字。”

  3岁学会骑马,被父亲巡边感染的胡拥军,对大山深处的别克多克牧场有着很深的感情。

  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胡达拜尔干从小给人放羊,经常受冻挨饿。1952年,解放军剿匪轻骑兵第七师十九团来到这里,熟悉当地山岭沟壑的胡达拜尔干主动要求当向导。后来,剿匪轻骑兵的一部分人马就地复员,组建了一八一团,后胡达拜尔干成为该团职工,驻守别克多克牧场的“三号沟”一带放牧巡边。

  “十几岁时,父亲带我来到三号界碑旁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国土,一寸都不能丢,要护好祖国的边境线。”胡拥军回忆,多年来,父亲带他认山认路,讲述巡边的过往。

  胡达拜尔干1988年退休时,将护边的接力棒传给胡拥军。“父亲退休时交代我,在巡边时,要看着有没有出去和进来的人。”

  险中护牧无怨无悔

  随着季节的更替,牧民要赶着牲畜辗转多个牧场。每年春夏交替的季节,一八一团别克多克牧场会迎来十几万只牲畜。在此之前,牲畜们要在一个月内跨越数百公里。

  胡拥军介绍,区域内有52公里边境线,20多万亩草场,往返一趟至少要3天,有两晚在山顶和沟底宿营。

  胡拥军住的哨所紧挨着中蒙边境三号界碑。他常常一个人骑着马带上馕,背着望远镜、镐把、斧头,在崎岖的山谷中巡边护牧。

胡拥军(右一)与家人合影。(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大概去年11月,十几天联系不上他,山里雪这么厚,他还去给牧民找马。家里人担心,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胡拥军的妻子加娜尔说。

  胡拥军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熟悉深山中的各种环境。他看天色就知道哪里有雨,看雨量就知道哪里会发生泥石流,能提早防备。“我会经常给牧民们讲述牲畜转场要注意的地方,防范山体滑坡、洪水、大雪等自然灾害。”

  在山区,牲畜常常遭到棕熊和狼的袭击。最多的年份,被棕熊和狼吃掉的各类牲畜就有20多头(只)。胡拥军回忆,在1990年8月的一天夜晚,听见羊群惊了一下,赶出去看见熊拖着一只羊往山下走,就像人抓只麻雀一样。晚上在篝火周围支起假人,也防不住狼,有一次狼咬死了6只羊。

  信守承诺助人为乐

  “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坚守三号界碑沿线,尽最大努力帮助各族牧民。”胡拥军说,这是他对父亲的承诺。

  春冬两季,胡拥军都在克兰河边的牧业点上,这里是牲畜转场的交通要道。每到牧民从春秋牧场转入大山深处的别克多克牧场,他都会帮助路过的牧民,为他们搭建帐篷、围圈舍、供草料、留宿等。

  “刮风下雨天,在他那里吃饭落脚是常事。没有草,就从他那里拉草喂牲畜;天晚走不了,就留宿在他那里。”一八一团相关负责人何永辉说,他把圈舍腾出来,让牧民把牲畜圈上过夜。

  “作为牧区兼职宣讲员,胡拥军经常向牧民们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用牧民群众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宣讲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何永辉表示,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护边员,还是牧民们的贴心人,在当地牧民中有很高的声望。

  何永辉介绍,近几年,胡拥军先后给牧民送出去打包好的草700多包。春天,一包草价值30块钱,700多包草就是2万多元。

  有人算了笔账,就2020年,胡拥军先后给牧民送出去打包好的草400多包。有些牧民春天去夏牧场没有马,他就把自己驯好的马无偿借给他们骑,有的一骑就是一夏天,秋天下山时再还回来。

  据不完全统计,胡拥军放牧巡边36年,赶返临界牲畜4000余头(只),向边民宣传法律法规200余次,拦阻临界人员20多人,制止违法采挖药材、拾鹿角等100余人,提供有价值信息10余条。

  如今,胡拥军依旧行走在中蒙边境线三号界碑附近,巡边护边,助人为乐。

  “其实我也没做多大的事情,我相信其他人来做,也能做好。”胡拥军告诉记者,“我儿子说了,不管是考到哪所大学,毕业都要回来工作。”(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