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6:37:42 来源: sp20241109
风起云涌时,在森林草原间穿梭;静谧月光下,于湖光山色中往返。越山川、跨河流,经城镇、掠乡野,从东亚到西伯利亚,从非洲到亚洲,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每年春季与秋季,数以亿计的候鸟在世界各地来往穿梭,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
对候鸟来说,迁徙是一场出自生存本能的“大冒险”。季节轮回更替,栖息地气温和资源随之变化,候鸟便从气温不宜或资源减少的地区,飞往气温适宜或资源丰饶的地区。它们以天空为路,与星辰为伴,书写下令人惊叹的生命诗篇。斑头雁北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北极燕鸥迁徙行程可达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圈……候鸟迁徙,堪称地球上最为震撼、最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观之一。
就自然界而言,迁徙则是一场维持生态平衡的“交响乐”。通过迁徙,候鸟不仅实现自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更成为大自然的“搬运工”。候鸟迁徙推动了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利用,避免单一区域的过度觅食和竞争,为栖息地的恢复与更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种子传播,有利于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丰富生物多样性。
正因如此,完善生态保护举措,共护候鸟迁徙之路,不仅是守护壮美的生命奇观,对留住参差多态的自然之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4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几乎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加强监测保护、呵护生态环境,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是书写美丽中国生态画卷的必然之举。
绿水青山彩云间,喜看飞鸟相与还。设立包括2516条样线、1830个样点的鸟类观测网络,建立2000余处涉鸟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如今,从大桥建设为保护候鸟育雏而“让路”,到熄灭城中灯光避免迁徙候鸟迷航,从经历高温干旱的地区积极补水修复湿地打造“候鸟食堂”,到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与研究……在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和谐”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不久前,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将进一步为鸟类栖息、迁飞保驾护航。
也要看到,候鸟迁飞通道涉及范围广,要织密织牢保护网,还需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全过程监测能力。比如,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开展合作,跨国保护白鹤越冬地和繁殖地,以“生态接力”打造“白鹤廊道”;湖南创新推出“省级护鸟营—县级护鸟营—候鸟守护站/村级护鸟队—候鸟守护者”四级联动模式,构建覆盖全省各市州的行动网络,共护“千年鸟道”安全通畅。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协同推进、系统保护,才能让群鸟翔集的盎然景象更加常见,人鸟和谐共生成为常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31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