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领域新发展为经济增动能(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5-01-08 07:44:48 来源: sp20250108

  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大力发展绿色清洁新能源,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减少了煤炭等传统能源发电比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图为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   薛 俊摄(人民视觉)

  国家能源局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能源领域重点项目投资等情况。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34%;新型储能发展迅速,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能源领域新发展持续为经济添活力、增动能。

  

  全国能源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2023年,中国能源领域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怎么样?

  2023年,能源行业统筹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有效发挥能源投资拉动作用,持续释放煤炭、电力、油气基础设施投资潜力,推动新能源、新业态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据监测,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

  看新能源投资,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看支撑性调节性电源投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超过12%。在建核电项目全面推进,年内新核准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型水电项目投资持续恢复向好。

  看能源新业态投资,综合能源完成投资额快速增长,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新疆、甘肃、湖南、山东、重庆、广东6个省(区、市)电化学储能投资高速增长。内蒙古、新疆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

  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国家能源局积极推动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总体上看,全国能源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边广琦表示,从技术看,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边广琦说,一是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新能源发展较快的省区。二是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规模达1539万千瓦,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宁夏等系统调节需求较大的省区。三是服务用户灵活高效用能,广东、浙江等省工商业用户储能迅速发展。

  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当前建设情况如何?接下来怎样推进?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刚说:“我们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市场化交易电量持续上升。2023年1—12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交易机构注册的主体数量达到70.8万家,市场活力有效激发。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2016年不到17%上升到2023年超过61%。

  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电力中长期交易已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运行,交易周期覆盖多年到多日,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比重超90%,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稳定了总体市场规模和交易价格。跨省跨区中长期市场平稳运行,省间现货市场调剂余缺,对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济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

  电力市场机制在保供应、促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关键时期,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机制对省间电力支援、互济保供发挥了积极作用。新能源逐步进入电力市场,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

  刘刚表示,2024年,将统筹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制度,进一步推进省级电力市场建设,稳妥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强化电力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责编:赵欣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