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9:03:22 来源: sp20241124
贵州打造“六个典范”构建“1+8”试点示范
——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贵州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奋斗目标。从出台实施方案到召开专题推进会,从示范试点到全面推动,从举办学术研讨会到开展现场观摩会……贵州有序有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本报作者 邓万里
贵州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食堂”就餐。吴波 摄为何建设“模范省”?
“贵州是全国民族关系最好的省份之一,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是结合了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具有特殊意义。”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黄荣说。
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是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分布广。
黄荣介绍,历史上,华夏族系自北往南、百越族系自南往北、氐羌族系由西向东、苗瑶族系由东向西以及蒙、回、满等民族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进入贵州,与原住贵州之濮族人交流融合、繁衍生息,加之特殊的山地环境,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布格局。
千百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山川秀丽的贵州高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彼此间经济上有互补、生活上有互助、文化上有互动,形成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源相通、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民族关系。
革命时期,红军在贵州实行了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贵州大地再次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建设和改革时期,贵州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族人民一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族群众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全省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取得的成绩,被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授刘宝明表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是贵州坚持在各项工作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体现,也是推动“多彩贵州”再次实现精彩蝶变的必然要求。
2023年9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主题文化活动现场。谌颖轶 摄如何建设“模范省”?
围绕建设“模范省”奋斗目标,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六个典范”。
这“六个典范”,即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为此,贵州去年底制定出台《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提出31项工作任务,并从组织、机制、人才、经费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
今年5月,贵州又组织召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省共同推进模范省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同时还于8月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就建设模范省提出意见建议。
贵州充分发挥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通过函询调度、调研检查、联席会商等方式,推动各责任单位履职尽责,落实工作任务。
为支持全省各地先行先试,贵州以遵义市、台江县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为契机,探索构建起遵义市+其他8个市(州)各1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的“1+8”创建格局。
“我们通过打造一批体现增进共同性、融合性的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增强辐射带动力,扩大覆盖面知晓率,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模范省建设,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共识。”黄荣说。
2023年7月举行的贵州“村超”总决赛现场。袁超 摄探索了哪些亮点?
对标“六个典范”,贵州有序推进“三个基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培训基地)、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多项举措,统筹布局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各市州也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实践经验、亮点工作,创新推进各项工作。遵义市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为主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赓续红色血脉过程中;黔东南州在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用活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
黄荣表示,经过探索,“民族团结食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建设、“黔系列”打造、“推普兴乡”行动等,已成为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重要实践。
其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贵州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为抓手,不断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有192万人在“十三五”期间搬出了大山,让来自不同村寨、不同民族的群众更好融入社区生活至关重要。贵州结合易地搬迁群众实际情况,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管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台江县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是一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有1000户5099人,分别从台江县的9个乡镇133个自然村寨迁移而来,苗族、侗族、水族等11个民族群众在这里相邻共居、亲如一家。
走进方黎湾社区,广场一侧的“民族团结食堂”格外醒目。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吴波说,“民族团结食堂”为各族群众交流交融提供了平台,“邻里之间的情感超越了民族的差异,民族团结已经深深融入在大家血脉里了”。
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罗剑表示,推进“模范省”建设要更多惠及各族群众。“火爆出圈的‘村 BA’‘村超’就是一扇窗,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画面,也反映了贵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家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既是全国率先探索的一个“样本”,也是推动民族工作融入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块“试验田”,期待贵州进一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