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09:10:37 来源: sp20241205
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新华社上海11月25日电 题:中外专家:从世界中国学研究中汲取文明互鉴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杨恺、潘旭
厚重的全彩高清图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样书陈列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现场。时而有与会中外专家路过“世界中国学出版陈列区”,不少人关注到这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23年最新推出的海外敦煌学重要文献藏品出版物。
24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吸引了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与会。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敦煌学”成为会上热词之一。
绝大部分提及敦煌和敦煌学的专家,同时也强调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他们认为,从世界中国学研究中可以汲取文明互鉴的力量。
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学院荣休教授高亦睿在主论坛演讲中将敦煌学比作一面镜子,“照见”历史上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辉映”着今天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的丰富性。
他认为,敦煌写本和绘画是研究者的绝佳材料,可以了解当时丝绸之路上复杂多元的社会情况;同时,敦煌学也是一个绝佳平台,可以拓展中国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11月24日,论坛嘉宾在聆听演讲。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在分论坛发言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说:“灿烂辉煌的古代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同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中发展形成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欢迎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对其进行研究。”
专家认为,包含敦煌学在内的世界中国学,其研究对象本身就包含了中华文明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留下的各类文物、文献以及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外专家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解读了开展世界中国学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不同文明持续开展交流互鉴带来启迪。
曾多次在沪参加世界中国学研讨活动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此次论坛上提出:“今天的中国,具有传统性,更具有现代性。”
11月24日,论坛嘉宾在聆听演讲。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张维为分析,在这一大背景下,更能理解中国所倡导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崇尚“集思广益”“合则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坚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意义。
2023年早些时候,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行动积极践行。在西班牙知华讲堂副主席维克托·科尔蒂索看来,只有不同文明携起手来,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才能找到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的路径。
“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看,中国学研究可以推动中外文化的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国用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所展现的独特智慧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学习。”维克托·科尔蒂索说。
与科尔蒂索有着类似观点,致力于敦煌学探索的高亦睿教授和致力于中国新农村研究的牛津大学雷切尔·墨菲教授等都提及“文明的平等对话和更客观的文明史研究,要避免单一语种偏好和单向度的思维”。
他们认为,过去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以英语为主,而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应当是面向世界的多语种研究,不仅是基于英语或者汉语,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中发展壮大世界中国学。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进步之力。世界中国学研究已逐步积累成一个知识库,也是一个样本库,它与针对其他国家的国别学研究一道,可以为人类提供鉴往知来的本领和力量。”通过互联网关注本次论坛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可对记者说。该校也是“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特派计划的主要发起方和长期实践者。
(责编:崔译戈、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