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07:07 来源: sp20250108
图为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部分名录。 信息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欢庆之风俗各地或有不同,欢喜的情感却总是共通的。花如海,灯如昼,一夜鱼龙舞,春节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是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最温暖幸福的记忆。贴年画、逛庙会、赶茶场、抬花桌、行花街、赏花灯……包含在春节这一国家级非遗中的代表性项目丰富多彩,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本版从与春节有关的大量丰富的项目中选取三项国家级非遗,通过记者探访,并约请专家点评,与读者分享。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编 者
永年抬花桌
肩膀上跳动的舞蹈
马 晨
“步步高升喽,路边一枝花呀,咱慢慢地瞧吧!”80岁的抬花桌传承人裴保林粗犷、高亢的号子划破沉寂。进入腊月,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镇“抬花桌”排练活动开始了。
声声号子喊来迎春的信息,人们涌往街头,共享人间烟火。在临洺关镇观音阁,每乘花桌队伍一般要40至50人,最前面的是秧歌队或舞龙队,紧跟着是旗手组成的仪仗,最后才是花桌。抬花桌者身着仿古样式服装,鼻扎八字胡,嘴叼旱烟袋,前走后退,舞步令人目不暇接,延续着从千百年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快乐。
抬花桌的舞步由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组成,行走起来,花枝飞舞,整齐协调,美不胜收。抬花桌若是加上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年吹歌伴奏,艺术性则更胜一筹。《小木碗》《扯不断》……乐曲指挥舞步,舞步呼应乐曲,因曲而变。唢呐朝天吹,锣鼓震天响,蔚为壮观。
最令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表演者们把花桌小抬杆前端约2厘米处顶在自己后肩上,只听一人高喊一声“腾空,跳!”8人同时将肩向上耸,花桌便腾空跃起,然后再稳稳落回抬花桌者的肩上。这一“鲤鱼跳龙门”的招数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高潮时,千朵奇花上下翻飞,一举一动都张扬着力量。
花桌一般由红木或紫檀木制成,类似八仙桌,重达百余公斤,桌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高拱造型。花桌两侧镶制的栅栏精雕细刻,描龙画凤,自栅栏向上以细竹条、铁丝绑扎成6尺多高的椭圆形花架,让花桌看起来更加精美。花桌上面有“五谷丰登”等代表美好祝愿的吉祥语。花桌的腰部两侧各凿两个方洞,由长约一丈六尺的大木杆穿过,杆端系一中形横杆,横杆两端是两个十字形竖杆,以绳捆系,就成了抬杆。
裴保林已从事这项活动50余年。裴保林介绍,永年抬花桌也称“驾花桌舞”。传说,抬花桌始于唐代贞观年间,为庆祝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百姓始创“抬花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并流传至今。抬花桌集民间工艺制作、舞蹈、吹奏、打击乐于一体,形成具有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
抬花桌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和音乐号子,内容幽默诙谐。假如前面有一个上坡,抬桌挑角的4个魁首中的一位表演者就会喊“步步高升”;如果道路一路顺畅,挑角的魁首会喊“一路畅通呀”。“其实就是在抬花桌号子中,把日常生活里的心情体现出来。”裴保林说。
抬花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流程,从祭桌、插桌、抬桌,到最后拆桌、封桌,蕴含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永年当地,除夕,人们把供奉在庙宇里的天地牌位请下来,安置在花桌上。正月十三开始,走街串巷。正月十五,6条街的花桌队伍都会聚集到观音阁,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鼓点咚咚,唢呐悠扬。“斗”花桌,秀舞步,贺新春,一年又一年……
■专家点评
民间艺术“活起来”
郑一民
每逢过节,尤其是春节和元宵节,社火凝聚人心,蕴含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民间社火在汉代被称为“百戏”,到宋代被叫作“社火”。受各地不同环境的影响,民间社火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例如,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拉花,等等。永年抬花桌也有自身的独特性,百姓都希望花桌上能够插上自家的一朵花,精心装饰的花桌和多样的舞步,搭配鼓乐,蕴含灵气和神韵,营造着传统节日的人间烟火。
随着时代发展,民间社火走向邻里、社区和社会,很多年轻人参与到民间社火的传承中,传统文化艺术被注入了新的生机。而随着民间艺人思想和境界不断提高,他们把这些艺术不断传播给更多人,传向更多地方,让民间艺术真正地“活起来”与“火起来”。
(作者为中国民协顾问、河北省民协荣誉主席)
自贡灯会
添彩明月夜
宋豪新
夜幕初降,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踏歌而来。灯光凝结的云朵五彩斑斓,漫步其间,仿佛一切触手可及。这梦境般的景象,来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
四川自贡地区在唐宋年间就有新年燃灯的记载,明清时期开始举办“狮灯场市”“灯杆节”这类有一定规模和固定举办时间的灯会活动。上世纪初,“提灯会”“放河灯”等会节活动相沿不绝。每逢灯节,城内灯火辉煌。
1964年,自贡举办首届迎春灯会。自此,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的展现方式由单个发展为群组,由静态发展为联动,布局也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形成了气势壮观、构思独特、绚丽璀璨的艺术特色。
1990年,自贡灯会第一次走出国门,出展新加坡。30余年间,自贡彩灯先后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因为灯会,自贡拥有了独特的彩灯文化产业,全市彩灯和相关联企业发展到1000余家,形成了聚创意设计、彩灯材料、彩灯贸易、彩灯运营等业态于一体的产业链,从业者逾10万人。中国彩灯博物馆、中华彩灯大世界相继建成,自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第二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如今在自贡,各行各业的彩灯爱好者都会参与制作。彩灯行业高级工艺美术师、市级非遗传承人万松涛的父亲,就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也曾是当年迎春灯会制灯队伍的“主力”。“今年的自贡灯会中,用到了人造革、吹塑纸、光盘、塑料瓶、轮胎等近30种特殊材质,传统手工艺和新技术、新材料碰撞出无限可能。”万松涛介绍。自贡彩灯在材质、技术使用上“没有天花板”。药瓶做的麒麟灯、碗盘勺捆扎的瓷器灯、炫彩亚克力剪出的孔雀灯……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又出人意料的灯,成为自贡彩灯创新底色的完美诠释。
年近六旬的熊彪继承了父辈的制灯技艺,也创立了自己的彩灯企业。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努力做好小型宫灯”。瓷器灯就是他的得意之作,这种灯由指甲盖大小的盘碟、茶盅、汤勺、酒杯等“迷你”瓷器捆扎而成。“自贡的彩灯企业大多主攻大型灯组,但其实精致小巧的小型彩灯,在灯会中同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熊彪说。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2018年,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设立了彩灯学院,2022年“彩灯元宇宙研发中心”等专业机构成立。如今,大学教授、艺术家、机械专家等开始参与彩灯的研究设计,这让自贡彩灯更加个性化、艺术化,自贡灯会也从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变成走向世界的文化服务贸易项目。
从延续传统题材,到不断开拓中外神话传说、动漫卡通等优秀题材;从使用传统彩灯剪纸、扎糊等技艺,到借鉴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姊妹艺术之长,催生新工艺;从简单的机械传动,到全息投影、数码控制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在自贡,似乎万物皆可做成彩灯。自贡彩灯沉淀着来自历史长河的传统文化韵味,凝聚着属于当代的智慧和审美意趣,添彩明月夜。
■专家点评
继承和创新并举
萧 放
元宵灯会作为国家级非遗,在各地得到普遍传承。春节的火温暖回家的人,元宵的灯照亮了人们新年启程的路。元宵灯会历史久远,灯月辉映,天地交泰。元宵佳节,人们观灯看景,享受着人情温暖。自贡灯会是当代中国元宵灯会亮丽的风景,也是元宵灯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实践。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当代技术,创造性地为我们呈现了传统技艺、新型工艺与文化内涵的完美融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与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行花街
行过花街才过年
洪秋婷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耳边响起清脆的岭南童谣《行花街》,一抬眼,在花市入口处,一座缀以绚丽彩灯的花市主牌楼“拱北楼”在夜色中格外瞩目,气势恢宏,古色古香。蝴蝶兰、水仙、年橘、红掌……伴随着浓郁的花香和喜庆的音乐,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一路上看得我眼花缭乱,买了一束桃花,卖家说要高高举起,来年会有桃花运呢!”广东广州市民张女士跟着人群边走边看,玩得十分兴奋,时不时和现场的“花仙子”互动拍照。
“花如海人如潮,行过花街才过年”。行花街,就是逛迎春花市,是广府地区在春节前夕规模较大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腊月廿八到除夕夜之间,人们走上街头,在特定场所聚集,以花卉为载体,进行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活动。
“行花街”这一民俗起源于广州,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广府地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素有“花城”的美誉,这种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人们爱花、赏花、种花的生活方式。
据考证,广州迎春花市大致经历了从花圩、花市、夜花市到除夕花市的发展过程。行花街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春节民俗,也是广府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民间谓之“行花街、转大运”。如今,最著名的是有“百年花市”之称的越秀西湖花市,花卉品种丰富,多达上百个花档。
“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迎春花市作为兼容并包、雅俗共赏、多彩荟萃的节日盛会,不仅汇聚了搭棚、灯饰、楹联艺术与地方美食、工艺美术和民间文艺,还包括非遗展演、游园灯会、水上花市等民俗活动。”据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介绍,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积极参与行花街民俗的传承和演绎,使其成为广府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
或购买各式年花,或赏花游乐、欢聚联谊,漫步花街,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携亲带友,欢声笑语,徜徉在花海人流之中。
■专家点评
文化认同的纽带
饶原生
行花街是广府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花街所售年花、花农花贩交易和花档投标均讲究吉利,体现了广府人从古至今爱花、好讲“意头”的传统。其流变反映了广州种花、卖花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广府人的集体记忆,也是维系岭南文化的一个纽带。该传统民俗起源于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海外华侨华人聚居地均有流布。香港称“年宵花市”,设于公园广场、游乐场、运动场、展贸中心等,并设有深水埗花圩。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行花街民俗的资料收集和数字化保护,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3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