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引擎 驱动绿色航运

发布时间:2025-01-07 12:25:09 来源: sp20250107

原标题:点燃创新引擎 驱动绿色航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峡江两岸,草木苍莽。三峡大坝不远处,沙湾锚地静水深流。不时,有离港轮船的尾桨在高峡平湖中卷起洁白的浪花,浮跃起太阳的金光。没有轰鸣的马达,没有浓烈的柴油味儿,整个锚地静悄悄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自从实现岸电全覆盖以来,三峡坝区港口彻底告别过去垃圾漂浮、油污四溢的脏乱景象。

湖北省宜昌市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岸电实验区到全流域推广,从船舶受电改造到绿色新能源船舶智造……近年来,宜昌依托丰富的矿产和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以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引领船舶能源革命,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推动中国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

岸电“以电代油”全流域推广

一场寒潮过后,气温渐渐回升。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村民韩永禄,惬意地坐在门口晒太阳。冬季蓄水,江面几与岸平,宽阔的水域中百余艘货轮有序排列,轻漾着碧波。“以前可不是这样,柴油机日夜轰鸣,吵得脑子嗡嗡的。”韩永禄说,那时江面上泛着一层油花,船员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随波漂荡。

宜昌作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每年有近5万艘次的船舶通过两坝枢纽。船舶停靠期间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空气、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承压能力带来一定挑战。建设船舶靠港期间停用自身燃油发电系统、改用陆岸电网电源电力供应的“绿色岸电”,在这里显得尤为迫切。

在国家关于港口岸电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出台时,宜昌就开始先行先试,多措并举推进港口岸电试点建设。2015年4月1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批岸电设备诞生在沙湾锚地,共建成3个配电台区,安装自助式接电箱20台,可同时为80艘船舶接入电源,实现了长江岸电“从0到1”的突破。从此,困扰松树坳村民的柴油味和机器噪声渐渐消失了。

2018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会同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三峡集团等建立政企合力的协同工作机制,重点建设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推进长江流域岸电设施全覆盖。2019年5月,三峡坝区岸电项目开始陆续投运。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岸电宜昌示范样板。

针对三峡坝区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岸电需求,宜昌市创造性推出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动式、离岸固定式、离岸浮动式、水上服务区综合能源保障系统、船电宝充换电服务6种岸电供电模式,满足各种水文条件、各种船舶类型、各种停靠方式的岸电需求。据介绍,目前宜昌沿江8个县(市、区)67个码头建成168台套岸电设施,岸电供电容量2.87万千伏安。

1月4日,往返于宜昌与重庆之间的豪华游轮“总统八号”静静地泊在秭归港,一根粗大的线缆连接在趸船的岸电设施上,为游轮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接上岸电最直接的效益就是节省了燃油,同时噪声小了、油污少了,游客的体验感更好了。”船长郑强利称,使用岸电不仅价格便宜,还清洁环保,保护了长江母亲河,非常受船方欢迎。“目前,在三峡坝上运营的37艘旅游客轮岸电标准接口改造完成率达100%。”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万智勇介绍,货运码头岸电使用率也在稳步提升。

为支撑岸电运营服务的保障能力,宜昌市成立了由国网湖北电力、三峡电能、国网电动汽车湖北公司等单位合资组成的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专业化的港口岸电运营服务团队;依托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自主研发投运了车船一体化岸电云网服务平台,为港口、船舶提供统一结算、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为实现长江流域港口岸电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高质量发展看长航”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年船舶使用岸电达1.2亿度,相当于节省燃油2.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6万吨。

从绿色低碳向绿色零碳进发

当大地被夜幕四围,磨基山上华灯初上,乘“长江三峡1”号溯江而上,观山势,听水声,抚江风,成为不少游客来到宜昌打卡的首选。

船行江上,游客一定能够感受到“长江三峡1”号的别样魅力——安静、洁净。全船可容纳1300人,设计总长100米,上面配备了容量达7500千瓦时的船用动力电池,相当于上百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其相关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制造,填补了电动客船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如此大容量的动力电池用于内河船舶,在国内尚属首次。”长江游轮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军介绍,与常规动力船舶相比,“长江三峡1”号大大降低了船舶对环境的影响。经过测算,该游轮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

近年来,宜昌围绕船舶的大型化、标准化,特别是绿色化、智能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全国首艘油气双燃料三峡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全国首艘LNG动力三峡船型示范船舶“长航货运2”号……一批批绿色智能船型,相继在宜昌建造下水。

两岸猿声啼不住,“氢舟”已过万重山。2023年10月11日,在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由长江电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中国船级社等单位共同研发建造的“三峡氢舟1”号下水首航,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三峡氢舟1”号采用钢铝复合结构,使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交付后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据测算,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该系统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从柴油到天然气,从电能到氢能,宜昌正从绿色低碳向绿色零碳进发。“在LNG、液氨、甲醇、氢动力和以锂电为主的电驱动技术不断发展下,未来船舶中应用低碳、零碳动力的比例将会持续提升,长江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同时也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这是未来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吴卫国说。

“电化长江”万亿元产业链启航

长江大堤之上,驻足远眺,橘红色龙门吊沿着岸线向远方伸展,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万吨巨轮静卧在造船平台上,如群龙列阵翘首,等待着随时遨游江海。这里是宜昌船舶工业园枝江基地,在不到3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集聚了9家造船企业。纯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就是由这里的鑫汇船厂建造并下水。

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运输节点,宜昌造船业历史悠久,在“电化长江”船舶修造、换电等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2023年3月,中国船舶七一九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宜昌联合成立国内首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重点突破纯电动货运船舶技术瓶颈。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楚能新能源、欣旺达东风、河北金力等新能源电池产业龙头企业也先后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如今,宜昌在绿色智能船舶的设计、电芯、电控、建造、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既有龙头、也有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宜昌有近40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连续5年每年新建各类船舶超100艘,占湖北省总量的三成以上。按照规划,到2026年年底,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将达500亿元,打造2到3个百亿元级园区,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超300艘。

作为国内大循环运输主轴,长江的物流成本优势和大运量的能力优势将得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大释放。“然而应该看到,在长江流域,电动船舶的渗透率目前仍然不到1%,万亿元市场空间仍然有待有识之士和有为之企业支撑,‘电化长江’任重道远。”长江电力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星燎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看来,“电化长江”不仅要实现船舶能源的绿色转型,更要站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层面来推动,将其作为培育长江新能源船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机遇,并使其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统一行动。

■数说

2023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达1.74亿吨,同比增长8.7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1066闸次,通过量1.69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614厢次,通过量478.59万吨,保障57.41万吨重点急运物资安全便捷过坝,护航旅客畅游三峡超220万人次。

2023年全年,宜昌港口码头累计为15799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1216万千瓦时,替代燃油2857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8998吨。

2023年,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使用量突破1亿度,达到1.2亿度,同比增长了64%,提前两年实现了“十四五”用电量超亿度目标。

(数据来源: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宜昌供电公司、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

(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方龄皖 戴思雨 刘欣然)

(责编:温璐、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