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06:29 来源: sp20250110
又到暑期,“神兽出笼”。对于家长们来说,假期的快乐只萦绕片刻,新的烦恼就涌上心头——放假了,孩子去哪儿?
待在家里?手机、电视成伙伴,要“报废”的可能不只是眼睛。上课外班?质量参差不齐,选择起来“步步惊心”,且钱包可能难以承受。请老人来帮忙?一个娃还好说,家有两宝的话,老人可能带不动。
暑期托管难题如何破解?如何兜住孩子们的暑假安全和快乐?这个“年年见”的老问题,还能有啥新答案?
“官方带娃”喜升级
预报名的书法班因人数不够无法开团,小区内的暑期托管班因孩子低龄暂不接收,家里老人只能支援一阵子,每天带孩子去单位又不现实……早在6月初,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赵女士就为孩子暑期照管的事情绞尽脑汁,一个多月过去了,依旧一地鸡毛。
“孩子正好幼升小,幼儿园和小学两边的托管都‘沾不上’,或许进入小学就好多了。”赵女士如此安慰自己。
她的烦恼和焦虑是真实而普遍的,不过这种自我安慰倒也有据可依。
而对于成都高新区尚阳小学三年级学生王韩惜来说,今年的暑假“开局即巅峰”。6月底,当地小学期末考试甫一结束,王韩惜就无缝衔接开始了暑期托管课程:智能感十足的机器人群舞、妙趣横生的冰火液氮秀“魔术”、业界“大咖”深入浅出的讲座、航天科普基地研学。5天的课程干货满满,而且完全免费。
“按照区教育发展中心的规划,这样的暑期托管课程我们共筹备了7期,依托区内各青少年科学院的优势资源,主题覆盖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创意设计、智能机器人等。”成都教科院附校教育集团北区学校科技信息部副主任黄新月介绍。有网友评价:“这简直就是‘官方带娃’的科创高配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暑期托管多由社会营利性托管机构提供,公益性的暑期托管虽也在探索中,但主要面向留守儿童等需要特别照顾的特定人群。而市场化托管机构因鱼龙混杂、贩卖焦虑等问题广遭诟病。
“双减”背景下,教育部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教育部门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积极会同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等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提供学生暑期托管服务”。
“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正式发布通知推行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标志着暑期托管服务正式成为公共服务项目。”教育研究专家沈媛元分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翁秋怡在调研走访中也发现,以上述文件的印发为标志,公益性暑期托管被按下“快进键”。“就拿成都来说,先是全域推行,之后趋向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比如高新区就依托自身资源打造科创教育托管特色品牌。”翁秋怡认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分层,不断升级的公益性暑期托管将为不少家庭带去更多获得感。
给学生和家长更多选择空间
实践中,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力的暑期托管服务,是当前各地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场地和师资不成问题,在普惠性原则下,费用对多数家庭来说也不构成压力。但面对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仅此一种模式,显然有些供不应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观察指出,学校开设的公益性暑期托管一般为两期,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而对不少家长来说,要么时间表对不上,但错过又觉得可惜;如果时间表有幸对上,又要面对把剩下的个把月时间表填满填好的新问题。
“说到底,还是要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就需要学校、社区、企业等多个社会主体积极投身其中,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出更多能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暑期托管方案。”熊丙奇说。
全天托管比较普遍,那特定时段的托管该如何实现?
在广东省中山市,妇幼中心推出了暑期中午托管班。那些在该中心报三个或以上暑期兴趣班的孩子,可以参加中午的托管。家长早送晚接,省去了中午的奔波之苦。
据中山市妇儿中心主任陈蜀艳介绍,截至7月2日,中心开设的儿童兴趣班已招生近3000人次,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收费50元左右,中午托管班每天35元,午饭三菜一汤,午休环境安全卫生,午休后还安排有观影、阅读、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的暑期托管学校离家较远,在“家门口”托管有无可能?
记者了解到,各地办学形式不拘一格,大部分采用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独立办学形式,有的采用街道与社区、社区与学校、村与村等形式联合办学,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在社区活动中心、村文化礼堂、企业和校外教育基地开办“假日学校”,方便青少年入学。
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在区关工委的牵头组织下,“假日学校”遍及每个镇(街道)、村(社区),已成为当地公益性暑期托管的“代号”。今年,全区共开办“假日学校”85所,接收青少年2000余人。
除了公立学校和公共文化空间,暑托班还可以开在哪些地方?
在中山市南区街道树涌工业园区内,广东微观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暑期托管中心很是吸睛。超100平方米的专属空间、充满童趣的室内装饰和户外乐园,还有大小分班的精心设置。托管中心与公司办公地点“零距离”,有娃一族可以“带着孩子去上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暑期“带娃”的行列。现成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会议室稍微一改就是最合适不过的托管场所。至于托管老师,或者购买相关的市场服务,或者由员工志愿轮值,还有企业将已经是大学生的“厂二代”们请回来给弟弟妹妹们上课。
“帮助员工解决托育难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去年,南区总工会按费用的10%进行了补贴。更多力量携起手来,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方便可行的托育新路。”广东微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刚说。
对乡村儿童投以特别关注
每个暑假,总有一些孩子不幸溺亡的噩耗让人揪心,其中又以留守儿童居多。父母远在外地工作,祖辈照管力有不逮,市场化的托管服务也较少涉足此地,不少乡村孩子只能“野玩”,不但难有趣味和收获,而且潜藏了不少安全隐患。
“当我们提及暑期托管,默认对象就是城镇的孩子,但其实乡村儿童更需要被关注和关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翁秋怡说。
织牢暑期孩子安全与关爱之网,首要的就是补齐并加固这些薄弱地带。
难题何解?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走出去”或者“引进来”成为破题之钥。
所谓“走出去”,就是让孩子“走出去”。有的街道、社区和企业专门开设“候鸟班”,创造条件让员工将在老家生活的子女带到所在的城市参加暑期实践活动,了解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引进来”则是指直接把暑托班开在村镇,利用当地中小学校、青少年宫、农村文化礼堂、非遗传承基地等,通过组建大学生、非遗传承人等志愿者团队,面向乡村儿童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
眼下,蟠龙梆子暑期非遗兴趣班正火热招生中。蟠龙梆子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地方小剧种,也是山东省级非遗,剧团偏居一隅——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剧团。为了传承非遗,也为了丰富乡村孩子们的暑期文化生活,这个扎根乡土的剧团决定开办暑期非遗兴趣班,主要面向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招生。
非遗传承人直接授课,带着孩子们进行戏曲鉴赏、身段学习、服化道体验、表演课训练,过一把“小戏骨瘾”。“招生没几天,已经有30多人报名。如此受欢迎,说明我们这个班开对了。”蟠龙梆子代表性传承人韩克说。
在距离下陈村一百多公里开外的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暑期兴趣班也正有声有色地开展。来自齐鲁理工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走进孩子们中间,为他们带来精彩课程。
尤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个兴趣班特别安排了安全教育课,一周4节。通过举办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观看警示教育片、模拟救援演练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相对于需求来说,农村的公益性托管供给远远不足,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有赖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等投入,强化政策保障,也需要创新思路、开拓思维,引入更多‘活水’,众人拾柴火焰高。”熊丙奇说。
翁秋怡也指出,乡村开展本地暑期托管班,可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有“乡土味”的课程,会让孩子们觉得更亲切,也能引导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合力“托”起孩子精彩假期
虽然参加学校暑期托管课程是自愿的,但几天下来,黄新月觉得强度不小。此外,到手的暑期托管课时补助让教师们的心情有些复杂。一些受访教师直言,课时补助标准不明,实际收入低于自己的预期,无法充分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对此,有人建议将购买第三方服务作为“平替”或补充,或许可缓解师资方面的压力。但也有人提出,一方面,购买第三方服务也需要支出;另一方面,从学校教师和培训课程教师“双师”授课的成效来看,显然学校教师在课堂管理上更胜一筹。
教师课时补助只是一个侧面,其实无论是提高公益性暑期托管的覆盖率,还是强化课程内容特色,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增加投入。
熊丙奇指出,暑期托管看似事小,实则不然,应将完善暑期托管纳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视野中来审视和筹谋,帮助家庭缓解抚养压力,降低生育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探索生育成本共担机制,为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市场化的暑期托管服务,如持续升温的研学游也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受访者建议,有关部门在暑期应加强监管,尤其是对托管机构的师资、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查,引导托管机构规范发展,更好维护学生和家长利益。
(本报记者 王丹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胡寒笑】